從高中畢業後,我著急地開始尋找我的「熱情」所在,我想要找到一件我非常想做的事,然後像考上台大一樣,窮盡畢生心力做這件事。
那時的我認為,這樣才能「成功」。
從大一開始,我玩社團、瘋狂實習,然而時間不斷流逝,我的履歷看起來愈來愈豐富,但我卻依舊沒有找到那件「讓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很有動力」的人生志業。
還記得,大三在華山文創當策展實習生時,那時的導師在華山劇場對面的辦公室裡,第一次與我們見面,講完後續的實習事宜之後,他問我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衝動,可能導師散發出來的氣質實在太溫暖,那句「還有什麼問題嗎」像是真心地詢問,於是我拋出我來實習最大的疑惑:「我要怎麼找到我的熱情所在?」
還記得,在場其他三位同學轉頭看著我,導師一愣,反問了我一句:「你現在幾歲?」心裡狐疑著,這與我的問題有何相關,回答:「21歲」
他笑著說:「你還有大把的時間,不用急。」聽到這裡,複雜的情緒湧上,不知為何,有種想哭的衝動。
我害怕自己投入一項專業的時間不夠早,會來不及,我深怕自己找了一輩子都找不到熱情,「如果我沒有熱情,那又該怎麼辦?」,而導師的回應,像是嘲笑著我的問題,他的微笑像是這一路以來我問過的所有大人的反應,「你還小,不用想這個。」一拳否定掉我的所有想法。
後來離開華山後,我依舊到處探索,什麼都做,當過策展行政、講座主持人、影片企劃、YT主持人、採訪寫手、行銷、社群等等等,還與好友 X 在大學中做了很多胎死腹中的企劃,青年迴響、策展周邊、宋詞推廣計畫,但重點是,沒有一件事是持續的,所有事情都做了一陣子,然後又停下。
曾經,我也想過,是不是我不夠堅持?還是我對「熱情」的定義過於嚴苛,說不定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熱情。
而一切的開始,是那天跟 X 聊天,談起各自最近發展的興趣與職涯規劃,赫然發現——我們的角色幾乎對調。
以前的我,總是點子很多,不斷地在創造,而她比較務實,會給出一套計畫,那次的聊天,我看著以前的她,說出我會說的話!她發現自己喜歡創作、喜歡織毛線、喜歡靈感飛馳的感覺。
而從我的嘴裡冒出的居然是,我喜歡有邏輯的計畫一件事情,我想要有根據地去制定企劃。我還是喜歡創作,但我想要更清楚地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只有 idea。
「對黑馬而言,熱情不僅是有很多方向,還會變動。」——《黑馬思維》
其實熱情其實是一堆碎片,而且是不斷變動的,只需要發現並組裝他們,就能找到熱情所在>>詳細內容請至:《黑馬思維》找不到工作熱情所在,該怎麼辦?
作者是哈佛大學「黑馬計畫」的主持人Todd Rose,他的人生十分激勵人,從小被診斷為過動兒,高中輟學後,跟同為十多歲的女友結婚,二十歲之前就有了兩個孩子,為了養家糊口,身兼十份最低薪資的工作。而現在的他擁有哈佛大學心智、大腦與教育碩士,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博士。
這並非個案,在 Todd Rose 的書中,可以看到許多相同的案例,你也許會想,他們是少數的成功案例,而 Todd Rose 的學術研究就是「個體化的成功」,從來沒有任何一套價值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可以確信的是他們都很知道自己是誰,並致力將熱情的碎片一一連結,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果你也對現在的工作,感到一絲煩悶與厭倦,推薦你這本書
「遵循熱情不用花多大力氣,打造熱情比較辛苦,需要你認真地深入探索自己——但報酬很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