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大缺工時代?主管們必須學會「拆工作」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即使科技業招募趨緩,但許多產業還是招募不到員工。
幾年前,Linkedin的創辦人Hoffman所著《聯盟世代》一書已揭示了矽谷新的工作趨勢,例如相互契合利益的工作任務、善用員工人脈情報網路、企業校友會、勞資聯盟關係的雇傭模式、鼓勵員工發展個人品牌等,在當時對台灣的企業來說都是相當創新的概念。
近年在大招募時代缺工加劇下,書中的預言都一一成真。
然而,《聯盟世代》這本書給我的啟示除了上述勞資對等關係外,對於有製造業背景的我,則更為留意其中有關「工作任務分類」的概念
尤其是在大招募時代,人永遠無法即時補齊的情形下,要如何維持業務的運作,管理者都必須要去思考如何「拆工作」。不要想招募一名員工去做所有性質的工作。全局型人才不是薪資很高、就是市場上很搶手、Talent Pool很稀少,等補到人工作都不用做了。

「拆工作」的三種任務類型

與過去終身雇用制,員工來就訓練到上手、肩負重任,最後一路在公司從一而終的升遷不同,Hoffman在《聯盟世代》中依據任務契合度、任務期間、任務重要性將工作任務區分為三種類型:
1.輪調任務:並不會為個別員工量身訂做,通常很容易換人。
第一種輪調任務是幫助新員工過度到職場或是舊公司過渡到新公司的學習。
第二種是適合所有職涯階段員工,具備高度系統化、計畫性,可以隨時輪調的藍領工作。
2.升級任務:為個別員工量身訂做。升級任務重視完成特定重大任務,而非一段固定的工作時間。
這種任務大多是與部屬一對一討論出來的。升級任務有機會改變個人與公司,讓彼此有所成長。升級任務大多介於2-5年。由於是量身訂做,彼此契合度比輪調任務高。
3.骨幹任務:公司已成為員工事業以至生命的骨幹,而員工也成為公司部份的骨幹。
骨幹任務不只是公司高階主管,負責公司員工在任何組織位置上,提供經驗、文化、價值觀、知識傳承任務的人,都算是骨幹。一般來說是在公司任職許多的資深員工。

「拆工作」:以製程工作為例的任務分類

在我的理解,輪調任務像是專業技術門檻較低的工作(例如:搬運、輸入、檢查),而升級任務則是重要專案性質的工作(例如:生產改善、自動化),骨幹任務則是與營運穩定性息息相關的工作(例如:參數操作、維護、維修)。
照理說,一個組織輪調任務與骨幹任務佔70%-80%、升級任務的工作頂多占20%-30%,才算是營運穩定的業務。如果組織內的工作超過50%都是升級任務,要嘛你就是專案單位或新單位,要嘛就是運作有問題。
當今天主管有方法將工作拆分,確認目前欠缺的作業性質,那麼就能夠更加迅速地找到相符的員工,讓業務持續營運。同時將招募心力放到升級任務的人選條件,或是請獵頭公司協助。而不是一直想找一個所有任務性質都符合的員工。
舉個例子:
在製程價值鏈中,員工A需要將原料搬至B站點,由B加工後形成半成品,再由C搬至下一個價值鏈。D則是負責整段製程改善研究。
在這之中A、C是負責輪調任務,上手快取代性高、而B則是負責主要加工的骨幹任務。D則是升級任務,負責讓製造效能提升。
只要少了B,半成品就無法製作,影響接下來的主要產品生產。但即使少了D,也只是讓製程效率無法提升,可是不會到影響製程的運作。但少了A、C呢?也還好吧!
在缺工時,A、C的任務都已高度標準化、就算人員流動,也可以在極短期的學習曲線內獨立運作、隨時可以找人替補或自動搬運。除去內隱知識的影響,B的工作一定也要逐漸標準化制定SOP,讓A、C透過教育訓練去學B的作業,或是經由B的教導讓兩人的技能提升。原本A、C的工作則可透過外包去解決人力問題。
如果教育訓練越落實,缺工對於業務運作的影響就會越小。

「拆工作」是AI時代運算思維的運用

可能有人會說,SOP以及標準化是不是工廠生產線的舊觀念?
但實際上工作的拆分、重構、流程、規則化就是具備演算法的運算思維,AI人工智慧正在做這件事情,而很多人應該還不會寫SOP。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7會員
128內容數
HR Lab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為什麼公司總是把人才當作「成本」而不是「投資」? 雖然我們常說,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那為什麼大部分的公司都還是吝於人才的培訓與發展、喜愛聘用派遣員工,對於人事「成本」錙銖必較呢?
「一座12吋晶圓廠需要1,000-1,500名員工」 人資夥伴如果要熟策略,一定要雖時關注勞動市場的趨勢以及動向,才有辦法藉由現況分析來隨時修正自己的策略,避免失去競爭力。我在今年初的「大招募時代」中便揭露了半導體業是這近幾年來人才競爭的最大對手,幾乎人才都往半導體流動。
看到有朋友討論企業文化怎麼落地?說真的,除了穩扎穩打我想不到其他辦法。 今天先不談人資經驗,跟大家分享我9年前的第一份工作:安置機構社工師。
你是知識工作者還是產線工作者?真心建議HR真的要學習運算思維,就算對於數位科技與數據分析沒有興趣,也要掌握運算思維的解構化、抽象化、流程化、模式化核心,這對你的解決員工問題能力以及設計出有用的制度相當有幫助。反覆做是電腦的工作,不是知識工作者的工作。
今年許多科技業公司都宣稱將開出500-1000人的職缺,許多人資在去年大概就有感人開始很難補,面臨科技業對於人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少子化。受到疫情的推升,外籍員工進工不易,各家公司找不到人就無法擴張新的業務,甚至要維持原有業務也很難。「外商挖半導體、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傳產、傳產挖服務業」
《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當中使用物理的槓桿概念,提出經理人的績效公式「經理人的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Σ 管理活動X槓桿率。」這個公式打破了我們衡量單位績效的概念,傳統的概念會覺得,主管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管理活動的總和,所以下層的績效加起來會等於主管的績效。
為什麼公司總是把人才當作「成本」而不是「投資」? 雖然我們常說,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本,那為什麼大部分的公司都還是吝於人才的培訓與發展、喜愛聘用派遣員工,對於人事「成本」錙銖必較呢?
「一座12吋晶圓廠需要1,000-1,500名員工」 人資夥伴如果要熟策略,一定要雖時關注勞動市場的趨勢以及動向,才有辦法藉由現況分析來隨時修正自己的策略,避免失去競爭力。我在今年初的「大招募時代」中便揭露了半導體業是這近幾年來人才競爭的最大對手,幾乎人才都往半導體流動。
看到有朋友討論企業文化怎麼落地?說真的,除了穩扎穩打我想不到其他辦法。 今天先不談人資經驗,跟大家分享我9年前的第一份工作:安置機構社工師。
你是知識工作者還是產線工作者?真心建議HR真的要學習運算思維,就算對於數位科技與數據分析沒有興趣,也要掌握運算思維的解構化、抽象化、流程化、模式化核心,這對你的解決員工問題能力以及設計出有用的制度相當有幫助。反覆做是電腦的工作,不是知識工作者的工作。
今年許多科技業公司都宣稱將開出500-1000人的職缺,許多人資在去年大概就有感人開始很難補,面臨科技業對於人力需求的增加以及少子化。受到疫情的推升,外籍員工進工不易,各家公司找不到人就無法擴張新的業務,甚至要維持原有業務也很難。「外商挖半導體、半導體挖科技業、科技業挖傳產、傳產挖服務業」
《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當中使用物理的槓桿概念,提出經理人的績效公式「經理人的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Σ 管理活動X槓桿率。」這個公式打破了我們衡量單位績效的概念,傳統的概念會覺得,主管產出=組織產出的總和=管理活動的總和,所以下層的績效加起來會等於主管的績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力資源招募的角色和變化。透過討論招募在人資中的重要性、進入人資領域的捷徑以及企業中的招募趨勢,強調了人資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地位。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企業面對大專案時,將其分解成可執行的小任務,有助於實現目標。以提升銷售額為例,拆解為四個要素,並提供增加流量、轉換率、客單價和回購率的策略。另外,還必須設計可量化的指標及追蹤回饋。這些建議對於創作型工作和知識型工作者來說,同樣可以利用該策略來提高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職場中進入核心圈,並提供了兩個案例分析,以及進入核心圈的益處和結論。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組織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原先不在我們職責範圍內的工作,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原創的思考模型,通過這個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並應對"像是隕石般砸下來的工作",也能夠合理化地向老闆要求協助與資源。
Thumbnail
近幾年「工作型態」正在發生巨變, 遠距工作、安靜離職、人工智能… 等等, 都在顛覆我們對工作方式的原有想像, 「管理學」卻好像看不見也追不上時代。 其實我們的管理概念,是時候要全面革新, 才能幫到夾在「上」「下」之間的中階主管, 調節適應團隊上下日益複雜的訴求及變化。 「未來團隊最
Thumbnail
在工作執行中,部門一定會遇到同仁請假或是人員異動,代理人機制設計可以降低同仁請假或是離職所產生的風險,也就是營運上作業風險。本文將會說明如何進行「代理人機制設計」。
Thumbnail
組成本地團隊職務功能大致確定,能夠放進去的新血;絕大部份都是行業的新秀。為了滿編一個基本的隊伍,剛開始只能依照他們的背景和資歷,以及面試時展露的性向,所有位置都一一填滿之後,也正式可以運作了。 儘管人力資源的投資須着眼長期發展,但是;初期的人力結構不宜過多層級,最好組織盡量的扁平化。一來符合初期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力資源招募的角色和變化。透過討論招募在人資中的重要性、進入人資領域的捷徑以及企業中的招募趨勢,強調了人資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地位。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最初階的工作者專注於個人利益,對組織成就無感,而成熟工作者則能從組織及公司利益出發,人的初始設定就是自利,我們要如何擴大自己的格局,成為一位成熟的工作者,則是職場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企業面對大專案時,將其分解成可執行的小任務,有助於實現目標。以提升銷售額為例,拆解為四個要素,並提供增加流量、轉換率、客單價和回購率的策略。另外,還必須設計可量化的指標及追蹤回饋。這些建議對於創作型工作和知識型工作者來說,同樣可以利用該策略來提高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職場中進入核心圈,並提供了兩個案例分析,以及進入核心圈的益處和結論。
Thumbnail
少子化、斜槓、自媒體等趨勢,使得企業招募人才面臨挑戰,企業如何轉換思維? 透過文中的三個「教練式領導」應用要點,幫助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並取得成功。
Thumbnail
在組織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原先不在我們職責範圍內的工作,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原創的思考模型,通過這個模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並應對"像是隕石般砸下來的工作",也能夠合理化地向老闆要求協助與資源。
Thumbnail
近幾年「工作型態」正在發生巨變, 遠距工作、安靜離職、人工智能… 等等, 都在顛覆我們對工作方式的原有想像, 「管理學」卻好像看不見也追不上時代。 其實我們的管理概念,是時候要全面革新, 才能幫到夾在「上」「下」之間的中階主管, 調節適應團隊上下日益複雜的訴求及變化。 「未來團隊最
Thumbnail
在工作執行中,部門一定會遇到同仁請假或是人員異動,代理人機制設計可以降低同仁請假或是離職所產生的風險,也就是營運上作業風險。本文將會說明如何進行「代理人機制設計」。
Thumbnail
組成本地團隊職務功能大致確定,能夠放進去的新血;絕大部份都是行業的新秀。為了滿編一個基本的隊伍,剛開始只能依照他們的背景和資歷,以及面試時展露的性向,所有位置都一一填滿之後,也正式可以運作了。 儘管人力資源的投資須着眼長期發展,但是;初期的人力結構不宜過多層級,最好組織盡量的扁平化。一來符合初期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