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亻─ 生而為人》看人的異化問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二樓開頭
糖果鳥《102天》
糖果鳥《102天》
糖果鳥《102天》
從作品的擺放順序上來看,首先會經過糖果鳥的《102天》,這是一個很巧妙的開頭,觀眾由右至左行走、翻看一本本日曆似的小書時,會看到隨著作品逐漸接近尾聲,天數也慢慢遞減,僅管行走方向與天數相反,但可以發現藝術家每天拿走的書本,也是從數字大的一端開始,於是這些數字成為一個倒數計時,當走到「1」的那本書前,就會抵達下一個大展間,這種倒數也和作品中導航的概念不謀而合,導航裡的「還有300公尺、200公尺⋯⋯」最終在快要轉彎或下交流道時再出聲提醒一次,通過將車輛移動和觀眾行走並置,營造出跳躍性的時間感,且書本內寫的地點也是從忠泰美術館的地理位置出發,熟悉台北街道的人光是閱讀這些文字,就像是跟著藝術家走了一趟隨興而至的兜風之旅。
|落地窗
來到後方的展間,落地窗形成另一個觀察行人的窗口,每次忠泰美術館的策展團隊將這面落地窗留在展覽中,我都能從中找到許多與展覽相連接的樂趣,譬如說前次《感知現場》中,觀眾首先在薄膜中窺見這個美術館空間的另一種可能,別樣的視角,但又在鑽出迷宮似的塑膠膜後,回歸真實,落地窗就是這個現實的觸媒。
此次《亻─ 生而為人》的主題是討論「人」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若是能夠直接從人們身上觀察出這些問題的解答,才是最迷人的,於是窗戶被留下,大片光線灑進展場的同時,觀眾也得以俯瞰底下形形色色的行人,在忠泰美術館這帶幾乎只有來參觀遊玩的旅客和上班族,如此單一化的「人」對應到展場裡來自各地的臉龐和身份,令人不禁意識到:這是一個展覽,這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空間,僅管先前仍有《102天》在討論美術館周圍的交通和移動,但這扇窗戶卻讓我覺得自己完全被吸入展覽中了。在上一次展覽中是分離的媒介、在這次展覽中是沈浸的提醒。
|作品分析和異化問題
耿傑生《合群系列》
此展間內,觀眾第一個注意到的想必是地上不斷搖晃的耿傑生《合群系列》,在一個個金屬球體上木雕小人的注視之下,觀眾視線轉往牆面上、後方的其餘幾件作品。這個展間裡作品指涉的集體目標相當統一,都是針對人類行為以及更多從女性群體等大觀點往下探查的創作,對於小人物的關心佔很大一部分:
陳永賢《See U》
何孟娟將視線放到周遭友人身上,在他們身上挖掘現代女性的美;陳永賢對新富町文化市場和斗居的人們細微的攝影紀錄;耿傑生的木雕任何人都不是、卻也可以是任何人,每個觀眾在他們毫無生氣的目光底下都無所遁形,這點在外面展間的《火柴人》裡也是一樣的。
江孟禧《蜜桃成熱時》
卡葳塔 • 瓦卡娜嫣恩系列作品
江孟禧《蜜桃成熱時》和卡葳塔 • 瓦卡娜嫣恩(Kawita Vatanajyankur)的系列作品形成難以忽視的對應,不過江孟禧的作品和這位泰國藝術家的相較之下,比較像是引子,通過雕塑的三維向度先引發觀眾對於身體的思索,接著到展間後方色彩豔麗的錄像作品,看著卡葳塔在《潑系列》、《表演織品系列》裡頭將身體機能逼到極致,對於女性身體的想像和互相補充、對話。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洪夫岡 • 史提勒《火柴人》
若要將展品兩兩相對地比較,除了江孟禧和卡葳塔之外,還有耿傑生和洪夫岡 • 史提勒(Wolfgang Stiller)之間的對照也值得一提。僅管這兩件作品沒有放在同一個展間中,可是其中對於人的去身份、去物質的探討仍能相互對應,在洪夫岡的《火柴人》中,我們僅能捕捉到那些臉孔的大致輪廓,遠遠地觀望時,那些人的頭部確實就像火柴的頂端一般,看上去毫無二致,僅管湊近了看能發現在年齡、種族、性別上的微妙區別,可是這些差異都被深色的顏料給撫平,人成為火柴、人成為物件,這個物件甚至是火柴燃燒時最先開始消逝的部位。此種諷刺性十足的反差下,形成對人的本質的否定。
耿傑生《合群系列》
耿傑生《合群系列》是由數個金屬球體,以及其上屹立不搖的木雕人偶組成,這些球體會根據觀眾的移動,不規律地搖晃,每當球體看似要倒下時,卻又能堪堪維持住平衡,那些木雕人偶也隨著球體的擺盪,不停地移動,他們身穿整潔的西裝,大多姿勢僵直,面無表情,在這種往復擺動中,令我不禁聯想到鞠躬的動作,且人偶本身就特意地將身體微微向下彎曲。所謂「合群」就是和周遭人們、整個社會的舉止都雷同,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差錯,這群人偶亦是如此,在機械性重複、且不由自身操控的鞠躬行為中,他們被量化、被複製、被忽略。
《火柴人》和《合群系列》都顯示出現在資本社會中人的異化(alienation),這個觀點最早由馬克思提出,批評在工業化的大規則生產模式之下,工人們受困於流水線的機械性勞動,明明最初發明這些機器是為了減少人類的勞力,可現在人類卻反過來,淪為自己發明的機器的俘虜和奴隸,成為「工具的工具」。馬克思對資本社會和私有制的批判,直至今日依然適用,甚至可以說是越來越嚴重,當然他的思想中也有許多被後人糾正的部分,可本文中我僅針對異化這一定義進行陳述。
火柴是工業化後大規模生產的產品之一,簡易的設計,以及能夠迅速複製的特性,火柴得以以廉價的價格在市場上廣為流通,作為便捷的生火方式,且能輕易地把火勢控制在人們所需的小範圍內。但當人類的頭部變成發火源,這種工具化的指涉變得相當明顯,火柴燃燒自身,只為製造出短暫的火源,誇張點說的話,若實際將《火柴人》拿去做為火柴使用,那這些人的頭都會迅速燒成灰燼,這個過程不斷重演,使用火柴的人也不會注意到哪些人消失了,這些人只是一個個乾枯、暗沈的臉龐,下垂的嘴角和眉間的皺褶都會在火焰裡歸於零。
《合群系列》則沒有那麼明確的工具暗示,可仍然能從不完美地雕刻的人偶中窺見端倪,這些角色以木雕的觀點來說,是尚未完工的,可他們已經具有一名「上班族」的雛形,藝術家刻意營造出這種「急就章」的不安感,加諸隨時會倒下、但又立刻升起的動態,實在令人無法不去聯想到現代資本社會中的勞工,日復一日被工作綁架,重複著時則毫無意義的生產,變成電腦和生產線的工具,但資本家會利用小小的甜頭使人們願意每天辛勤勞動 — — 廉價且氾濫的娛樂產業蓬勃發展,短影音和連續劇使人們忘卻生活的意義,被媚俗(kitsch)控制的勞工們輕易地滿足於一時的愉悅,隔天又能準時起來上班。
綜觀整個展覽,先回歸到其策展目的:
反思「人」存在於世,聚焦人與自己、人與他者、人與環境虛實交錯的關係,回歸人的本質問題,透過藝術詮釋人的各種面向,詰問「生而為人」的意義。
從這個論述中,可以發現反抗異化的決心,要求找回人的「主體性」,也即人的意義。藝術做為加速的現代社會中唯一強調「慢」的事情,和反抗運動、革命不同,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所言,以疏離效果面對異化的問題, 他強調藝術必須具有實用性,且必須具有娛樂效果。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18會員
56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由趙麗穎和林更新主演的與鳳行終於播畢,看完內心既滿足又有些惆悵,覺得神君和沈璃的日常看不夠,有些捨不得這麼快完結,不得不說這次由趙麗穎親自監製的與鳳行,真的是誠意滿滿,不只忠於原著,改編的部分也考慮影視特色而加以優化,甚至覺得比小說更為加分。   故事描述靈界碧滄王沈璃為躲避與仙界聯姻毅然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
Thumbnail
項婕如可說是在一演戲後就愛上表演,立志要當演員的。當然她也知道演員的工作與經濟極不穩定,於是便開始了勤奮的打工生活。護校專業的她跑去當說故事姊姊、陪讀姊姊,也陪孩子練琴,每天朝九晚九,住校又在打工處解決三餐的她,很快地就為自己攢了 20 萬,這才勇敢踏上演員之路。
Thumbnail
【有些事不是不明白,而是還沒有到達那時間點的觸發,而這開關得由自己從人生經歷當中去尋找】 生命中有些事不是永遠不明白而時間點還沒到,也有些人是因為現實而被逼迫學著成長的。 還記得小時候總被大人們念著罵著,但自己就是不覺得哪裡有問題,甚至不認為是自己的錯,心中也許充滿著對周邊的人不諒解也聽不進去任何話
Thumbnail
|因妳本身就是混雜而流動著 一窺寒溪在地族人怎麼看寒溪語:這個訊息給所有關心寒溪語的人。深度關注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人,應該都知道「寒溪語」的議題。
Thumbnail
嬰兒轉運站又一部與情感做連結的電影,看到導演是是枝裕和時,回憶起也曾看過他幾部電影讓人印象深刻,像是小偷家族,然而看完嬰兒轉運站也讓我有種與小偷家族許多相似之處的地方,同樣以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背景而組成的情感連結 【墮胎與生下來哪個好?】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單車女生魏華萱,錄製當下亦是2022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舉行期間。在節目當中,魏華萱將會分享自己成為業餘車手的契機,以及一開始只是把單車當作是一種休閒,到後來徹底著迷於單車魅力,甚至征服許多難纏路段、提升自我速度的心路歷程。 成員業餘車手的契機,是基於人生跑道的轉換!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由趙麗穎和林更新主演的與鳳行終於播畢,看完內心既滿足又有些惆悵,覺得神君和沈璃的日常看不夠,有些捨不得這麼快完結,不得不說這次由趙麗穎親自監製的與鳳行,真的是誠意滿滿,不只忠於原著,改編的部分也考慮影視特色而加以優化,甚至覺得比小說更為加分。   故事描述靈界碧滄王沈璃為躲避與仙界聯姻毅然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
Thumbnail
項婕如可說是在一演戲後就愛上表演,立志要當演員的。當然她也知道演員的工作與經濟極不穩定,於是便開始了勤奮的打工生活。護校專業的她跑去當說故事姊姊、陪讀姊姊,也陪孩子練琴,每天朝九晚九,住校又在打工處解決三餐的她,很快地就為自己攢了 20 萬,這才勇敢踏上演員之路。
Thumbnail
【有些事不是不明白,而是還沒有到達那時間點的觸發,而這開關得由自己從人生經歷當中去尋找】 生命中有些事不是永遠不明白而時間點還沒到,也有些人是因為現實而被逼迫學著成長的。 還記得小時候總被大人們念著罵著,但自己就是不覺得哪裡有問題,甚至不認為是自己的錯,心中也許充滿著對周邊的人不諒解也聽不進去任何話
Thumbnail
|因妳本身就是混雜而流動著 一窺寒溪在地族人怎麼看寒溪語:這個訊息給所有關心寒溪語的人。深度關注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的人,應該都知道「寒溪語」的議題。
Thumbnail
嬰兒轉運站又一部與情感做連結的電影,看到導演是是枝裕和時,回憶起也曾看過他幾部電影讓人印象深刻,像是小偷家族,然而看完嬰兒轉運站也讓我有種與小偷家族許多相似之處的地方,同樣以來自各個不同的家庭背景而組成的情感連結 【墮胎與生下來哪個好?】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單車女生魏華萱,錄製當下亦是2022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舉行期間。在節目當中,魏華萱將會分享自己成為業餘車手的契機,以及一開始只是把單車當作是一種休閒,到後來徹底著迷於單車魅力,甚至征服許多難纏路段、提升自我速度的心路歷程。 成員業餘車手的契機,是基於人生跑道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