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告訴我們什麼
許多人聽過創傷一詞,但不一定了解何謂創傷,促使我想摘錄並整理一些內容,來淺談有關記憶在創傷後壓力症所造成的影響。
首先呀~ 我們可以從DSM-5中找出有關創傷的資訊,不過 ~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這本書😅
所以幫大家整理後可以得到這些內容:
- 創傷與壓力有密切關聯,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在DSM-5會被歸納在同一章節。
- 每個人對暴露在創傷或壓力事件的反應都不同呦,除了恐懼與焦慮,還有很多時候的表現是憂鬱、不開心、很憤怒或者解離(解離有點像電影醉後大丈夫裡面,大家不小心食用Alan的迷幻藥後,那種好像在夢中,覺得疏遠、扭曲,對自己、身體或周遭環境感覺不太真實、時間變得很慢,感到恍惚的感覺)等。
- 創傷不只是皮肉傷,極大可能影響情緒、心靈、人際關係、生理系統,並也有可能代間傳遞下去。
網路上也能找到很多對創傷的說明,這邊就不做太多贅述,接下來就聊聊為什麼創傷記憶會是" 片段 "的吧 ~
話說..
有一位戰地軍人退伍後成為律師,擁有高薪也有自己的家庭,但他除了工作外,是很退縮於各種社交場合的。例如: 在花園BBQ的時候,他會突然暴怒;去看煙火的時候會情緒高漲,感覺解離出現。
其實,這位退伍軍人的故事很常見,並能在許多軍人身上看到類似的影子。我們能發現他的主要困擾基本上來自記憶重現(Flashback),那些類似的畫面、氣味、顏色、聲音、物品等等都將勾起心中最難以啟齒的記憶。
你可能會想說那就吃藥好好睡覺不就好了嗎?多數醫師都做了同樣的事,但許多病人根本不吃藥,對他們來說: 永存心中的記憶,是活著的提醒。
或許我們此時要思考的是,為什麼這些創傷後的人們意識自己出現問題,卻甘願卡在這樣的拉扯間,承受倫理與空間的受苦。
另外,多數在暴力行為下的受創之人,經歷這些後要如何學會信任自己或別人?或者反過來思考,怎麼能讓自己託付給信任自己的人維持親密關係呢? 揮之不去的羞愧源自在那些情況下,他們做過或沒做到的事,他們因自己的害怕、依賴、激動或暴怒而鄙視自己,導致分不清愛與恐懼、痛苦和愉悅。
創傷後壓力症的緣起
從1941年(或許更早),就發現戰爭對軍人的影響甚遠,那時稱為" 創傷性精神官能症 "。我們發現,離開戰區後的軍人往往會伴隨自殺、物質濫用、家暴或犯罪的風險,1980年後改稱為" 創傷後壓力症 "。
1990年開始透過造影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腦部的探索越來越了解,也對戰、逃、僵呆的反應有不同的解讀。對了,通常我們對壓力事件的反應可以歸類成這三種: 戰、逃、僵呆。有部老電影 - 搶救雷恩大兵,其中開場的搶灘鏡頭,就有拍到軍人們呈現的三種反應,有些軍人面對無情的戰火,選擇勇敢推進;有些人逃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有些人則呆呆的看著眼前的一幕,站在原地不動。
恩~戰爭是比較有畫面感拉,有些戰逃反應可以從早上要不要起來上班就能看出來(好啦!再睡五分鐘就好..)
戰逃反應與受創者被禁錮在某種狀態動彈不得相似,人們無法有效因應自己的狀態,無法嘗試新的選擇只能將自己困在熟悉的恐懼中。有學者也發現,壓力賀爾蒙與創傷的關聯,受過創傷的人在創傷事件後仍會發泌大量壓力賀爾蒙,原本的情況下,壓力賀爾蒙讓我們能做出戰或逃或僵呆的反應,但受創者的壓力賀爾蒙系統無法達成平衡,導致訊號在事件過後持續傳遞,無法回到正常的基準值。
腦區造影
我們發現有一個腦部區域負責處理情緒、行為、長期記憶,我們稱為"邊緣系統"。 從某個實驗中,學者發現 受創者在回想創傷情境時,邊緣系統有大量的耗氧反應(代表這邊的腦細胞很活耀,並在處理大量資訊)。
不過有趣的來囉~~有一個腦區叫「布洛卡區」似乎降低活動,這個區域是語言中樞之一,當功能異常時,無法將想像或感受透過語言表達出來。
簡單來說,創傷情境再現,人們通常就會跟中風很像,在語言的表達上「當機」。當語言失效,無處宣洩的影像便佔據這段經驗,有時候會以惡夢、和Flashback的方式出現,這也驗證為什麼視覺皮質的區域變得活化,這也是為什麼當事人對景象變得敏感和語言表達受到衝擊。
面對他人的苦難,不忽視也不評價
解釋創傷的知識還蠻沉重的,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算有相同的創傷經驗,我們也很難去理解每個人創傷後的反應與感受,不過希望在了解創傷記憶這件事後,大家可以更同理受創者所面臨或所經驗的感受。
有時候不是不想往前走,而是不知道怎麼走,精神相關困擾,從不是單一因素造成,每個人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大多時候同理可以從你我做起,在看" 懂 "別人的受苦前,不急著給予回應也是很重要的練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透過自由贊助來給予鼓勵,謝謝🥰
歡迎留下你的想法,讓大家一起討論吧 ~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