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的是生活,每一篇故事,都是他的生命火花,複雜又無味的疾病介紹,在他筆下卻能完全融入生活,然後再慢慢像科學辦案一樣抽絲剝繭,並加入詼諧的文字,令人著迷。
《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看到這樣的書名,自然而然會開始期待是一本醫師在非都市地區看診時,藉由實際接觸患者而發現令人驚奇的故事,加上書封上寫的「社會學」,還有不久前看的《瘋人說》,更增加了對這本作品的期待程度。不過在閱讀過後發現它其實是另一本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特別是對文字方面比較要求的讀者,或許可以先調整一下對它的期待。
作者李惟陽是在羅東行醫的消化科醫師,不知道職業是否會影響寫作風格,但他的文風有時滿類似同為醫師兼作家的陳耀昌。相較於故事的流暢性,他們更在意內容的豐富度,為了安排而安排的對話、橋段,難免會讓人不免出戲,並影響閱讀的流暢度。此外,或許是年齡層不同,《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的用字有時可能會讓人覺得「老派」,甚至有種「大叔笑話」的感覺,若是頻率不對,也會大大影響閱讀體驗。
儘管對話的部分略嫌老派、刻意且不夠生活化,但這不代表作者不會寫,尤其是從〈美女的奇異春夢〉跳到下一個篇章〈他媽的〉,更讓人從有時幾乎是不知所云的「尬聊」,瞬間轉換到充滿寫實感與渲染力的類報導文學當中。除了在以第三人稱視角寫作時,能夠明顯展現的寫作實力外,包含在不像猶太人的台籍猶太人、眷村議題,以及醫病關係和台灣醫療困境等,書中豐富的內容,確實也還算符合「奇異」的賣點。
鼓勵慢飛天使家庭,讓家長和小朋友看得到有學長在幫忙他們研究。殷盼象牙塔內研究的學者,能知道他們的研究是在造福病人。
如同書中兒童神經精神科獎項「勵翔獎」的宗旨,《後山怪咖醫師與那些奇異病人》儘管有些內容比較偏向長篇的個人臉書文章分享,某種程度在單純的衛教資訊外,也扮演了連結醫界象牙塔與庶民生活的角色。同時也在重視學術成就的氛圍下,作者的故事也提醒了我們,那些數據上的數字,其實一個個都代表著背後有各色故事、活生生存在著的人。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01Zj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