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延續上一篇的分享,粗淺介紹了【平】面剪裁﹑【中】縫對稱﹑上下【交】疊﹑交領【右】衽等四個綱要,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漢服」這個傳統服飾的一些基礎概念。今天要分享的是後四項:
傳統漢服給人一種文質彬彬,蘊含天人合一的氣韻,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漢服給人的寬鬆感。以上圖來看,很明顯內搭的漢服與外在的「深衣」有明顯的不同,漢服也是有比較貼身的剪裁,方便進行日常生活的勞務或動作。
然而目前漢服出土文物,大多是有身分有權財的,流傳於世的圖像也大多是特殊節日或特定場合的記載,所以看到比較多禮儀性、華麗型的漢服印象。
我們又被稱作「禮儀之邦」,跟傳統文化在衣食住行都蘊含禮儀概念有關,深衣就是平民作為禮服的一種漢服樣式。寬鬆的衣服會給人舒適的感覺,不會因為穿著很多層次就覺得綁手綁腳。
但也因為「寬鬆」的緣故,在舉手投足之時,會有一些限制,不能大手大腳,以免那寬大的袖擺去勾到東西或弄倒物品,進而給人有禮貌不躁進的觀感。
漢服其實也是要依照身分場合來做穿搭,你也不會穿大禮服去逛夜市吧。這個綱要再拿深衣做示範,禮儀性的衣服,基本上就會再依服的邊緣如領口/袖口/下擺邊緣等處進行包覆。我在上面提到的衣衫襤褸,就是因為古時候的人認為衣服的領口等邊緣沒有做些修飾,是一種粗陋的表現。
腹手,就是如同上圖筆者將雙手放置於小腹前的動作,袖口剛好能把手藏起來。從筆者上面分享的深衣也可以見到,袖子的長度還有不少是重疊起來的,就禮服的制度來說,我的手平舉後,袖子不僅能把我的手遮住,還要能反摺道手肘處,這樣的長度才合「禮」。
提到衣袖要回肘,就讓我想到一個成語「捉襟見肘」。這個成語現今常用來比喻困乏不足、窮於應付的窘態。其典故是《莊子.讓王》中的一篇故事,在說曾子衣服破爛,還要用手抓住衣襟(領口)才能遮擋身體,然後袖子長度還不足以遮住手肘。
漢服有一個特點就是「放量」比較大,有別於西式服裝的貼身感。而用繫帶固定的方式,也比較有緩衝的空間,不致於最近吃太好變胖就穿不下XD。漢服除了布扣,當然也有金屬扣,如子母扣在女性的「比甲」跟男性的「罩甲」就很常見。
我不是達官顯要,也不是富家子弟,幾乎可以說對佩綬是沒有概念的,所以在對於漢服實踐中,大多就是用皮質腰帶做固定,我頂多在腰帶上面再別上一個玉珮做搭配。
這裡說的是指衣服穿好後,通常還要用皮腰帶/布腰帶或絲繩將衣服做一個更好的固定,並且塑造出腰身。若沒用腰帶,整個人會很像被布袋套著,像披著一條床單。
以上就是我在實踐穿著漢服後,對於目前比較有共識的漢服綱要做的分享,漢服體系歷經多個朝代的更迭,以及近代清民的傳承斷代,還有很多的故事可以分享。
但不管如何,作為一個現代人,我認為漢服應該還有可以發展的空間,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生活風格與審美,在尋求歷史文物的證據支持之餘,也應該發展出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漢服文化。
7/27—Day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