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實體課程礙於地點以及時間的限制,不容易招生、沒有延續性,做完一場後,下一場就必須全部重來。而且在無法錄影的狀態下,只要活動結束,除了自身筆記與官方簡報外,基本上就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再次檢討或複習課程內容。
線上課程的成熟,把時間跟地點的框架打破後,講師可以透過延續性去創造最大的效益,對於學員來說,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與學習模式,不斷地回放課程去做到最好的學習成果。
但線上課程的氾濫,也產生了不少爭議,正反兩極的評價也常同步出現在同一堂課程上,這些資訊會讓想要介入的新學員產生疑惑,到底是哪一邊的資訊才是正確的。
先撇開內容專業的深度,畢竟能夠在平台上授課,都經過平台方一定的檢驗程序,才會通過提案,進而錄製上架。但真正會影響學習成果的因素,絕大部分還是在於學員本身的專業相關能力,以及產業的熟悉度上。
課程的學習成果,來自於自身的背景素養,為什麼這麼說?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內,大家都相當熟悉考試的情境跟模組,回想一下這些過程,是申論題比較好發揮,還是相對填空題比較好拿分,用這個邏輯來思考學習這件事。
一張白紙,要在一堂課幾個小時內,將所有的學術理論與專業技能,有條有理的吸收成為自己的技能,先不論有沒有辦法達到實戰的能力,能夠吸收多少都已經是很重要的評估條件。
相反的,若已經有了相關產業的知識,在關鍵的空白處填入課程的核心價值,將所缺乏的關鍵技能,產業思考邏輯補足,反而能夠快速地在產業提升視野與操作技巧。
有些人因為課程,大幅提升功力,但有些人覺得買了課程看完之後,常常連基礎目標都達不了。
因為大多數真正能產生效果的,反而都是原本就在同業、或是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相關使用者,透過過程的關鍵提醒,從原本的錯誤中去改正,讓原本的效益直接翻倍成長,進階成為產業內的高端人才。
若是一張白紙,光要理解產業內的基礎知識背景與專有名詞,就已經耗費心力,當然更無法整理出關鍵心法,簡單來說,光抄筆記就夠你忙了,遑論能在課程中不斷思考去反推問題點,產生實戰共鳴。
尋找第一個老師,先從自己的努力開始
要學會一個新的技能,不一定要急著去購買高專業課程,或是馬上拜師學藝,可以先從網路上的免費資源去做基礎的建設跟嘗試,或是透過書籍去建立基本觀念,再透過實作的過程,尋找自己缺少的專技術跟觀念課程,這種學習的成果會比直接找老師來的有效數倍。
沒有一蹴可及的專業技術,只有不斷磨練、不斷累積的職場經歷,任何產業的關鍵內容,都需要按部就班去進階,不可能只靠一本書、一堂課,就能夠翻轉整個人的職能背景。
有了一定的基本素養,才能問出好問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再好的武器,也需要有懂得使用的持有者。
在我自己的學習路程上,也買了不少有關行銷的課程,IG的經營、FB的廣告投放、GA的認知以及AI相關的應用,雖然本身就已經在同產業內,但也會持續觀看這些高手的操作邏輯。
一堂行銷課通常要價數千元,雖然確實不便宜,但對於我來說,課程的效果不用太多,只要一個觀念可以突破我的障礙,解決我過去的盲點,就已經覺得非常划算。這個成長,很有可能替我自己帶來更多的業績,更大的獲益條件。
當然,我也買過不知所云的課程,看完整本書,不知道在說甚麼的內容,但這都是學習的必經過程,沒走過,也不會知道哪些適合自己,哪些只是陪襯的綠葉。
但總不能因為害怕風險,就不去嘗試,想要學點東西,這就是必然的損失,錢再賺就有了,只要多學一樣,就有機會大賺回來。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gorgeousIMC
葛捷思新書上市《沒名片,你就是招牌》
博客來 https://lihi3.cc/eNa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