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化從2018年起已進入「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政府「人口政策白皮書」以經濟安全、生活照顧、健康維護為政策主軸,除了這些之外,我想我們每個人至少先把自己照顧好,不成為家人及社會的負擔,如何活化大腦強健體能便是首要之事,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注入新創意,除了培養興趣、養成運動習慣、三五好友小聚開懷聊天之外,最簡易且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的便是閱讀。
根據威爾森博士(Dr. Robert S. Wilson)率領芝加哥若石醫學中心團隊(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進行長期研究,長期持續閱讀者,心智與記憶退化得愈慢:在生命晚期依然大量閱讀的人,與輕量閱讀和幾乎不閱讀的對照組相比,大腦老化的程度延緩許多,閱讀絕對是保持大腦健康的良方。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權威吉恩.柯翰在《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一書中指出「大腦會因為經驗與學習而不斷重塑,終其生不斷造出新的細胞,而大腦的情緒連結亦會隨著年齡成熟而變得更加平衡,也因此導致老年的負面情緒較不強烈,較容易遺忘負面情緒的記憶,且相對地比較容易激發正面情緒的記憶。」
為何建議熟齡讀繪本呢?因為繪本通常字少且字體較大,又同時有圖像搭配,可說是結合文學與美學的藝術書,圖像藝術提供沉思與想像的空間,在美感體驗的過程中,喚回我們曾經擁有的幽默、想像、熱情……,對於視力退化的熟齡族來說,視覺感官上不會太吃力。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曾提及「繪本的存在不單是為了孩子。我認為,繪本裡有靈魂的語言,可以在靈魂的層次上溝通。」他更提出「三讀繪本」的概念,就是指「幼時」無目的性地翻閱,純粹喜歡那個故事或那頁圖像,第二階段便是「為人父母時」的伴讀,想透過繪本成為親子間溝通及教養的橋樑,第三階段就走到為自己而閱讀的「熟齡時期」,此時正累積無數人生經驗,對於繪本中的人生哲理更能有所共鳴,觸發生命回憶,也能夠回到自我覺察,豐富心靈。
大多數的大人都以為繪本是小孩看的,除了嬰幼兒教養書之外,對繪本的感知,是可以因為人生的歷練而有不同的解讀,繪本不止有視覺藝術的價值外,更飽含豐富文學、歷史、人文素養、科普知識以及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在其中,同一本繪本書在不同人眼中就是不同風景,你可以單純看圖像、讀故事,當然也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視角來閱讀,圖文之間的關係更有許多你想像不到的連結,它可以是增強或補充說明文字沒有描述的部分,它也可能是圖文矛盾的表現方式,一本書中轉換視角來敘事應該是繪本很大的優勢,因為可藉由圖像來補充說明。繪本之所以迷人正在於圖文關係搭配,圖像可以填補空隙,建立故事的一致性,在故事情節發展上,圖像亦有極大加乘的效果,可以埋下伏筆線索式是利用翻頁來製造劇情上升翻轉的高潮,想想自己每次讀繪本時,是先看圖?還是先看文?還是圖文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