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自己的童年時期嗎?那時候的你是個怎麼樣的孩子呢?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勇敢無畏嗎?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心,勇於探索未知的事物,不擔心初次嘗試的冒險、不害怕自己會受到傷害,那時候的你富有創意又樂於實踐,對於未來有無限的想像,堅信自己會成為對世界有幫助的人,那麼,現在的你呢?你成為了你想像中的大人了嗎?
環境是影響一個人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情況下,在什麼樣的環境成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我們出生開始,就需要順應所處環境,了解世界運作的規則,和身邊人建立連結。想要融入身處的環境,就很難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想法,而當我們漸漸適應環境,周圍的聲音就在我們無意識下形成了觀念,成為我們的基本認知。
越是親近的人,對我們的影響越深遠。
當我們在懵懂無知的時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忽略、否定,就可能在心裡留下創傷。年幼的我們因父母而受到創傷,卻又需要父母的庇護,會合理化父母的行為,歸因為自己的問題,否則難以讓自己和會傷害我們的父母共處。
創傷會改變我們的大腦,因應出一套求生的機制,從此改變我們的反應模式。
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足夠的維生能力,需要仰賴父母的照護,父母不僅是我們親近的家人,也同時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因此,父母的言行也可能造成我們感到不安、害怕。
而父母也有自己的成長經歷,生活中也會遇到煩心事,有自己的議題需要處理,當父母情緒、狀態不佳的時候,光是解決問題就忙得焦頭爛額,很可能無暇顧及孩子,只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不要再帶來更多的麻煩,也沒有心力關心孩子的心情。
從小在這樣環境下生長的我們,也很可能內化了父母的議題。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成為我們下意識參考的模板,無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已經成為我們體驗過的經歷,就可能在不自覺的時侯複製了父母的所作所為。
我們很難學習到不曾接觸過的事,而當我們在安全感不夠的環境下成長,就很難學習到安全。
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會使我們隨時處於戒備的狀態,無法正確分辨危險,對於不具危險性的人、事、物,也會過度防衛並警戒,隨時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一個平常的物件就能勾起我們的創傷記憶,對我們造成威脅。
當創傷記憶被喚起,我們再一次重現創傷經歷,當時的情緒、感受會影響著現在的我們,面對不相干的刺激物,產生激烈的反應,用力攻擊讓我們感受到威脅的來源,也可能無法產生任何反應,和自己解離以離開現場。
過去拯救我們的生存機制,讓我們難以適應現在。
無法釐清過去的創傷已無法對當下的我們造成威脅,分辨不清過去與現在,還一直陷在過去的創傷情境中,用著當時的反應模式應對現在發生的事。
過去的創傷記憶是零碎、片段的畫面,無法被整合為一段完整且完結的故事,持續影響著我們。
創傷是真實發生過的經歷,在心理、身體都留下了痕跡,將時間凍結在創傷發生時,我們一次次被帶回過去痛苦的深淵,彷彿我們還是當時那個只能忍受痛苦的孩子,無能為力改變現狀,只能接受並忍耐。
過去弱小無助的自己已盡了當時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勇敢地完成了任務,保護我們能夠長大成人,有能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過上滿意的生活。
然而,過去學會的生活方式沒有錯,卻已不適用現在的我們了。
沿用過去的思考模式容易陷在過去的創傷中,也難以跳脫過去的生活。面對自己的脆弱,意識到創傷已成為過去,是我們經歷過的一部分回憶,我們可以克服過去的痛苦,也能走出創傷帶來的陰影
相信自己足夠堅韌,給自己時間,慢慢面對創傷,將破碎的片段整合出全貌,讓它成為一段曾經發生過的往事。
我們都在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努力,過去經歷的創傷不是給我們的懲罰,而是有珍貴的祝福等著我們接收,當我們走得夠遠,會看見背後蘊藏的深意。
每一次不同的體驗都會發現全新的自己,面對當下發生的事,不被情緒帶著走、不隨著自己的本能做出反應,感受身體、感覺情緒,除了下意識的直覺反應,還伴隨著什麼想法。
多花一點時間了解自己,把外界的認知都摘除掉,不透過他人的回饋,而只專注於自己的感受,清楚此刻的我們有什麼感覺、想怎麼做。
敬畏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每一次嘗試都在更靠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