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宇都出雅巳,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過去曾擔任外資銀行職位,負責培訓優秀的業務員,並在顧問師養成機構擔任講師,專精「速讀」和「記憶」,並撰寫多本書籍。她的書以「滾雪球」為概念,強調這種效應類似複利,會循環加強,越多越快。作者質疑傳統速讀方法,認為過度強調技巧而忽略了閱讀的真正意義,即激發思維。她主張閱讀不僅是接收資訊,還是書在閱讀者心中讀取的過程。最後,她強調雪球速讀法實際上是建立多元知識庫的高速循環技巧。
本書指出以往速讀都忽略「雜學資料庫」的累積,只專注於眼睛、右腦等速讀技巧,這種學習方式往往會讓初學者對速讀到挫折,作者提出「雪球速讀法」,並利用此技巧在一個月內通過CFP考試,不只增快閱讀速度,更能夠快速吸收內容。本書可以幫助你提升閱讀的速度,並且可以應用與考試或閱讀各種文本,讓你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① 花5分鐘,研究書封、目錄
② 花5分鐘,研究前言、後記
③ 花5分鐘,翻完這本書所有的標題,翻三次
④ 花15分鐘,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部分,重複閱讀
用這個方式讀書,會翻很多次書,如果把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比喻成雪球的話,那這顆雪球就會像在山坡往下滾一樣,會變得越來越大。
閱讀速度提升,反覆閱讀的次數能更進一步增加,於是累積更多資料庫,又能再提升閱讀速度。就這樣良性循環,如同滾雪球一樣,速度一直在上升,唸書的進度也一直在前進。
如果一開始翻閱卡在某個地方時,不用太過去研究,先繼續整本書來回翻閱,可能你會因為後面提到的東西而豁然開朗,也有可能這個細節根本就不重要,如果是這兩種情形的話,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
而如果發現這的確是個很重要的東西,在建立起全書脈絡後,可以再回過頭來好好仔細的研究。就像刷油漆的第一刷通常會刷乾,而基本上都要三刷四刷才能完整飽滿的刷上去,閱讀也是一樣。
🌰例子
我之前在鑽床工廠時,看到師傅鑽孔,他們會先用最細的鑽頭,然後再換中等大小的,最後一個才會換大的鑽頭。我問說不能一開始就用大的鑽頭嗎?這是要鑽到什麼時候?不會浪費時間嗎?師傅表示:一開始就用大的鑽頭會崩掉,就是要循序漸進從小孔鑽成大孔。
沒學過速讀的歷史系學生和有學過速讀的非本科,憶起閱讀歷史類的文章,終究還是本科系會讀的比較快,因為背景知識充足,看標題或看每個段落的第一句話,可能就猜到要講什麼了,理解也更快。
技巧易學,背景難累:不是說速讀就沒有用,如果都是非本科系,那麼有沒有學過雪球速讀就會差很多,除此之外,我們應該要廣泛的閱讀,用這個方法不斷建立自己的背景知識。
其實閱讀就像遊戲練等,用技巧(半小內的高速大量重複、由淺入深、建立脈絡)來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的背景知識(雜學資料庫如:知識、資訊、經驗),這不就像用技能打怪累積經驗值,讓自己戰力越來越強嗎?
閱讀技巧前面介紹過了,那什麼是背景知識/雜學資料庫?
作者認為:我們在閱讀時,會用到我們從前所累積的所有知識、資訊、經驗,這就是「雜學資料庫」。因此瞭解愈多相關領域的知識、資訊、經驗,資料庫就愈豐富。
🌰例子
同樣的書,第二次會讀比較快
本科系的人,讀本科系的書會比較快
🌰例子
「事者竟誌有成」
我想你掃過去都知道這是什麼,即使你發現我打亂順序,但不會影響你的理解。
「產無者心恆無恆」
其實這也是打亂順序的句子,但瞥一眼卻看不懂的主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料庫
讀完書之後,如何確認自己有讀進去?你可以回想書中的大綱,用這個主動回想的方式強迫自己輸出,然後再翻書檢查是否有遺漏的,如果都沒有遺漏,恭喜你真的讀完這本書了。像目錄或標題就是資訊的濃縮,但是我們除了知道資訊的濃縮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資訊的還原,這種方法在寫申論題或是檢測自己有沒有讀懂很有幫助。
我自己會在讀書時做心智圖,讀完書默這張心智圖,再跟原來的做比較當作檢查。
這本書雖然叫做速讀,但其實正是閱讀一本書最根本的讀法,先略讀再精讀,可以選擇你想閱讀到哪個程度,這也是我閱讀最常用的方法。這本書薄薄一本卻十分實用。
作者對傳統的速讀方法提出質疑,認為它們過於強調技巧,忽略了背景知識的積累。
作者提倡的閱讀技巧是指要在半小時內,高速大量循環的閱讀一本書,依據目錄由淺入深,架立全書脈絡的理解,再逐步探究細節。但即使學完閱讀技巧,也只是剛開始而已,真正的根本在於背景知識的累積。閱讀速度=閱讀技巧×背景知識。因此作者建議大家廣泛閱讀,用閱讀技巧慢慢建立背景知識。
總的來說,本書提供了全面的方法,幫助大家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時也強調了背景知識對於閱讀的重要性。透過雪球閱讀,能夠不斷地高速大量循環閱讀,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使閱讀更加深入,達到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
想看作者其他著作,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