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家媛 攝影/楊芷瑜
「我用雕塑這媒材當作一種與觀者溝通的途徑,雕塑是透過身體可以最直接表現心理視覺的方法。」
對藝術家林思瑩來說,作品反映著她的日常生活,她以遊走於現實與想像間的創作,記錄下成長過程中,那些與世界的碰撞、心靈上的變化軌跡。
近年來,她深耕羅東樟仔園周遭,與漢民社區合作,以實地踏查、深入採訪等方式來了解這片土地的一切。也帶領當地的長輩和居民一同參與,將過往故事轉化為創作,讓這片土地的歷史故事細膩地被留存下來。
出生在宜蘭羅東,林思瑩自8歲起開始學習美術,至今已累積20幾年的創作生涯。「算是有意識以來,都一直在接觸藝術。」
然而過去她接觸的美術教育在平面的作品上大多偏重技法,繪畫上的侷限讓她感到處處受限。在大學時期偶然接觸雕塑,立體的表現方式使她能夠更直接地展現內心深處的想法和創意,也開啟了她以泥塑為主要媒材的創作之路。
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各異,有些關注社會議題和重要事件,而林思瑩則更傾向於自我尋找和內心探索。她的每一個創作階段都是她當時生命中所遭遇問題的真實映照,她的作品與她的生命經驗密不可分,蘊含著她對自我的反思和情感上的抒發。
其中,她的「饕餮」系列創作於大學時期,靈感來自古代中國神話中負責掌管食慾的怪獸。這個系列藉以表達她當時對「身材外貌的重視」與「享受美食」間的內心掙扎。
畢業後她開始創作「日常全景」系列,著重描繪藝術工作者在面對創作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拉扯。運用雕塑的手法將影像重疊失敗被卡住的動物具象化,呈現她在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中,無法前進亦不能回頭的狀態。
目前的「Ru Dong」系列,林思瑩以女性身份為主軸,探討了不同角度和不同身份間的轉換,在被社會貼上女人、媽媽、妻子和女兒…等等,重疊不同身份的自我,如同蟲類一般用蠕動緩慢前進的過程。
在2013年畢業後,林思瑩直接返鄉回到宜蘭,期間她也時常往返台北工作。然而,真正開啟她與漢民里的合作始於2019年。當初她參與了宜蘭縣文化局舉辦的社區營造計畫,由此正式進入了社區教學的領域。
參與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她常常進行實地踏查和交流,她說「最有趣的部分,是能聽長輩們描述過去的情景。」她會在交流和反饋後帶領居民們以紙漿雕塑、版畫等各種形式,去講述每個人過去的故事或對於地方的深厚情感。
此外,由於家中過去是從事木材相關產業的,林思瑩對林業和木業一直都抱有極大興趣。除了社區營造,她也曾參與林業文史調查等相關工作。對她來說,這種對於故鄉歷史的好奇與在意,是持續激發她創作的動力。
近期她進行了一項新媒體藝術作品,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羅東的林業故事。在影片中,她細心採訪不同時期生活在羅東的人,聆聽他們對當時生活的記憶和事件的描述。這份對故鄉的情懷,以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轉化成對當代社會的藝術創作。
林思瑩過去曾參與過台中、高雄等地的駐村計畫。對年輕藝術家來說,外地駐村和藝術進駐是個極其重要的機會,能夠拓展更多新的連結。她渴望宜蘭也能提供一個這樣的特殊空間,讓來自外地和國際的藝術家能夠在這片土地上展開創作。
於2020年,她與幾位策展人與創作者共同組成了藝術團隊「超級浪」,並提供了空間,希望在宜蘭打造一處藝術駐村點。這個位在羅東市區空間能夠供給藝術家一至三個月的進駐,也歡迎跨足文化其他領域的職人、專家、學者等前來,提出各種可能的想像與創意提案。
宜蘭地區的藝術創作人常常外流,他們四散於外地,鮮有留守在故鄉,地方上相較大都市,缺乏藝術上的資源與刺激。因此,林思瑩希望透過「超級浪」的空間,吸引外界人才進來,讓當地學生有機會了解外地藝術家正在進行的創作。藉由彼此的交流與啟發,進一步推動當地藝術的開展。
林思瑩的藝術創作,是她對內在世界深刻的探索和情感表達,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她的心靈與生命片段,成為觀者與她交流的窗口。「我的創作總是跟著生活在走。」因為接觸社造的緣故,讓她開始對地方產生關注和好奇。而聆聽無數的故事,也讓她突破過去慣有的表現手法,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將自己的創作融入於生活之中。
在這樣的蛻變過程中,她不斷探求內在情感的真實,並以藝術的形式一次次打造出令人驚豔的創作,串起情感與故事的連結。
◆ 空間資訊
浪花空間
地址:宜蘭縣羅東鎮天津路73號
開放時間:每週六日,12:00-18:00
📖《蘭東案內》No.03 樟仔園周邊紀錄,那些生活在此的人事物
#一本羅東的地方生活刊物 #好評發售中✨
▼ 販售地點
旅人書店
宜蘭文學館
▼ 線上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