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podcast時
聽到彭建文老師的職場冰淇淋
訪談孫治華老師的講師之路
有興趣的可以聽聽看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YubJITfO2irofHuLdv83P?si=u05Sen64RFmKt6CTIdwwUg
聽完就想到這個標題
這個標題其實在蠻久之前就發生在我身上
108-109年時非常沈迷在水晶相關的事物上
追了不少直播
當然也繳了不少學費
也會去網路上找尋相關的資訊
當時甚至有起心動念想考認證
後來
因為資金問題
而慢慢淡出
也就是那個時候讓我有感
當你關注某些事物時
它在你的生活中會被放大
尤其AI跟大數據產業的崛起
這種感受又更明顯
就好像在看一張全景圖
鳥瞰時沒什麼
當你想看清楚某個景象會把它給拉近
只為了看的更清楚更仔細一樣
至於要拉多近
就取決於你想看的多仔細了
而聽完兩位老師的分享
又感受到當時那種沈迷的感覺
也分享三點個人經驗
第一是投資自己
今天孫老師有提到T型人跟I型人
講到深度跟廣度的問題
這也跟個人興趣與習慣有關
對許多事情都有興趣
都想去瞭解一下就比較偏向T型人
我算是這一類型的
但是
我又每項都只有知道皮毛
連表層都還不算
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跟精神來投資自己
但是精神有限、知識無窮
該投資什麼呢?
還是要取決於自己的興趣
做有興趣的事才比較有動力
在這些事情上面取得一些成績或成就
就能夠加大動力
我自己在退伍的近半年來
投資了不少實體及線上課程
都是選有興趣的課程
像職能、TTQS、講師培訓、數據分析、問題解決、簡報製作等
上起來就能夠比較專注
第二是投入學習
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
也必須要身心靈都投入
身體投入容易
只要有到上課現場或上線就好
心理要投入就必須訓練了
人的專注力其實是會分散的
有時會飄走
有能有意識的拉回到課程上
靈就更飄忽了
有點像磁場
像音頻
跟當下學習的頻率能不能接軌
如果能夠持續完成小的成就
這種頻率會越接近
但是當你的心開始飄了
頻率也會越來越不對
那這個項目可能就要思考適不適合繼續了
當初退輔會的職訓課程
我選擇了大數據班
上課後才發現
都是在學習寫程式
像JAVA、SQL、Android 、Python …
跟原本想像的數據分析有很大的落差
這些課程必較偏數據科學家
所以
心跟靈就慢慢的飄了
近期又完訓的課程是商業數據分析
學習的是Excel、Power BI、VBA等
就必較符合我對數據分析的想像
從函數到樞紐
從樞紐到圖像
所以學習上就比較專注
也比較有效
只是在VBA那部分就又稍微飄了⋯⋯😂😂
第三是投射成果
就像投影機打開時
如果沒有資料輸入
那就只是一道燈光
你輸入源提供什麼資料
它就會投射什麼出來
“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另外
接受投射的載體也有很大的關係
載體是光潔的平面
投射出來的效果就會比較好
載體是不平整的
投射出來的效果當然就很差
學習的環境跟你要投射的環境是否雷同
就是這個載體了
環境相近就好比是光潔的平面
環境有差異就好比不平整的
差異越大越不平
這也是學習移轉中所提到的類化
如果學習之後都沒有去使用
那這台投影機就等於沒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