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網路的進步確實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機會,但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其中之一就是人們思維的淺碟化。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人與自我的疏離,導致人際關係的表面化甚至個人成長的受阻的後果。
人們面臨著處理過多資訊的挑戰
每天從新聞、社交媒體以及其他網路平台上湧入的大量資訊,使人難以集中精神深入探討單一主題。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追求簡短而即時的信息,而非花費時間深入挖掘問題的核心。
思考淺碟化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習慣性地透過簡短的文字、圖片或影片進行互動,這種快節奏的交流模式不僅難以容納深度思考,甚至資訊本身的正確性及完整性都令人擔心。訊息的快速流動和瞬間反饋使得人們更注重即時性、吸睛度,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的真實性。這樣的交流方式可能導致人際關係變得較為表面,難以建立深厚的連結。
對立即滿足的追求導致空虛與缺乏深層滿足感
當人們習慣性地尋找即時的滿足感時,很容易陷入一種不斷追求新奇刺激的循環(俗稱「抖音腦」),而忽略了對於個人成長和深度體驗的需求。這種追求瞬間滿足的心態可能使人感到空虛和缺乏深層的滿足感。
增加了人與自我的疏離感
思考淺碟化的現象背後可能反映了現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越來越偏向速食文化和即時滿足。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個人與自我的連結、忽略了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人們逐漸變得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對自省與自我整理感到陌生。逐漸躺平的結果,成就一個個失去方向與自信的人。
人們需要更多自我的覺察及省思
以下是10個淺碟思考的參考指標,如果有一半以上與自身情況相符,可能就是邁入淺碟思考的警訊:
- 缺乏清晰和具體的生活目標,很難說出自己要的是什麼。
- 常覺得空虛,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或工作)有什麼意義。
- 常漫無目的地滑著手機,大部分時間花在表面性的資訊瀏覽。
- 傾向於瀏覽新聞標題、社交媒體貼文,不想花時間深入探討複雜或需要思考的主題。
- 看著社群媒體上別人豐富漂亮的圖文,感覺羨慕的同時也覺得自卑或失去自信。
- 傾向於追求即時的滿足感,注重眼前的享樂和快感,容易受到即時報酬的誘惑。
- 不能立刻可以賺錢(變現或是看到效果)的知識或技術就不願意去學習。
- 無法耐心專注完整看完超過一頁(或1,000字)以上的文章或書籍。
- 無法寫出一篇超過600字的文章。
- 面對挫折或困難時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在因素(例如他人的言語、評價等)的影響。
如何打敗淺碟思考、擺脫空虛疏離、找回充實人生?
即使已經掉入「淺碟思考」的陷阱,請不用擔心,永遠有脫離的方法!
以下幾個面向及方法提供參考:
- 「有意識地」使用網路: 非工作或唸書需要時,有查詢資料、蒐集資訊的需求時才上網,減少無目的性的瀏覽,專注於有深度的內容,可以有效避免思考淺碟化的現象。
- 給自己設定「真空時光」:每天睡前給自己保留一小段時間(即使是半小時也好),專注於閱讀書籍、有深度的文章、或是思考問題、針對今天與人的互動進行自我反思。這樣的習慣有助於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
- 主動參與學習: 選擇參與一些能夠自我覺察、激發思考或提高解難能力的課程,例如參加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或是自主學習新知識,有助於擴展思考的深度。
- 設定「標竿拜訪」行程:一個月或一季一次,去拜訪那些在生命中曾出現過的智者,可能是前輩、老師、或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與有深度的人互動,可以提高我們的眼界與思想維度。
- 定期進行「自我評估」:每週(至少每月)在行事曆上為自己保留一個小時的時間,與自己保持對話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信念體系,並思考是否受到即時滿足的文化影響。這有助於發現可能影響深度思考的負面習慣或信念,並進行調整。
以上建議旨在鼓勵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即使在現代社會的資訊洪流中也能保有理性及有深度的思考方式。透過自覺與刻意練習,相信就能克服思考淺碟化的潮流趨勢,擺脫空虛疏離、找回充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