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
小孫女跟在父母身邊,天天在店面耳濡目染的。二歲多時,看到客人將貨品取走,卻未付帳。屁顛屁顛兒地跟到門口,對著客人說:「你沒有拿錢錢給媽媽!」(客人早已轉帳付款)
三歲了,似乎做生意的概念也跟著進化;玩扮家家酒時,喜歡我跟她玩購物遊戲。她賣東西,我買東西;玩到該銀貨兩訖的階段,她問我:「客人,你要刷卡還是付現金?」原來她的玩具裡有部收銀機;台諺有句:『生意子,難生。』若能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培養出個女企業家也是好事囉!
孟母三遷
我想到古人留給我們,深具啟發性的故事《孟母三遷》。孟母為了幫孟子找到優質的學習環境,同時避開惡質影響,總共搬了三次家,孟子成為一代大儒不是沒有原因的。孟母三遷可謂家長對於環境教育極高重視的典範。
新孟母三遷
但仿效孟母三遷的父母,真的都是善意的、盡責的、有效的嗎?搬家真的是最好的考量嗎?遷居後真能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嗎?
學期中轉來一位五年級男童。
孩子在第一所學校:參加學區內一所宮廟的『陣頭』,常常應邀出團,做有報酬性的演出。成員大都是國小、國中與高中生;為了演出與練習,這些學生常常缺課,就算來上課,也是精神不濟!校方盡力與家長溝通,希望以課業為重,不要讓孩子參與這樣的團體。但是頻繁的接觸,被家長視為困擾,繼而辦理轉學。
孩子到了第二所學校:作息依舊如此,校方自是不能放任學生荒廢課業,再三與父母電話溝通、家訪;此際恰逢家長因生意上的問題,將孩子轉學他縣市,與外婆同住。
孩子的第三所學校:因為參加出團有收入,孩子並未放棄陣頭,更常因跨縣市奔跑,缺課情形加劇!新學校又與家長不斷來回過招,孩子乾脆拒學!有錢賺的日子,他一定參加;沒錢賺的日子,他就在家裡睡覺。
父母只顧生意,從來不關心孩子的失學情形,外婆更是無力管教。中輟的困擾,又讓親、師、生間有著不斷的糾纏,於是家長又將孩子轉學到這一所學校!
孩子的第四所學校:累積性的問題已成沉痾;重複性的親師溝通,一演再演。家長卻寧願選擇一直轉學,就是不願徹底正視問題!頻繁遷居無疑是鴕鳥心態!對國小學童而言,是負向教育、是剝奪孩子受教權、更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不是一遷再遷、三遷四遷就是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