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所以以專注寫作方法和單一領域來嘗試,並試圖達成寫作目標。以下是今年的閱讀清單,僅包含電子書、實體書、有聲書等細讀略讀的作品,不包含網路文章:
在年初為解煩悶,考研之路 x 讀《高敏感是種天賦:肯定自己的獨特,感受更多、想像更多、創造更多》:休息、對話與繼續前進,這段經驗成了覺察自我的重要轉折,也發現寫作帶來的好處。此外【讀書心得】《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在的世界嶄露鋒芒!》中,有權利說不(心理界線)與放鬆至今對我來說仍是莫大的救贖,光是意識與行動這兩件事就切身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緩解內耗、情緒焦慮等等。也因此對生產力產生了好奇、想要更進一步提升效率,其中Ali Abdaal的免費網課令人印象深刻:【分享】Productivity Masterclass | 線上課堂筆記與作業,透過短短的課程內容和練習,認識到有那些工具與方法是其次,它讓我理解到,我認為,最關鍵的是「馴服自己的情緒」,而這與自我覺察、反思反省、自己真正想要的密不可分。
行動之前先盤點了工具—也就是寫作—能如何被有意識、自己認為有意義地實踐,寫下了2022年回顧: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年度閱讀回顧與目標。
為達成自我覺察目的,在連假期間再開IG、線下聚…重整那些酸甜苦辣與自己,得以客觀視角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為了充滿變動的上半年寫下了離開學校前的掙扎、離開之後的休耕期,實際上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在向前創作同時和寬恕過去並進,整理修改而成了週電影系列,還有月書單。
下半年以不公開、私人的每週回顧生活取代了每週發布文章,同時也因為嘗試轉向新的領域,參與挑戰iThome的鐵人賽,連續三十天不間斷發文,讓我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寫作路線必須要調整。與此同時,個人感受到寫作最快樂的時刻,為閱讀的論文撰寫摘要,似乎是兼具發自內心(主動地)和具有挑戰性(帶來成就感的)。
2023第一季過沒多久,發現量化的目標是讓我更焦慮的主因,連帶降低了讀書的樂趣。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也不適合當時自己的能力及條件(時間、精力、專注力等)。
真正的輸出所需要靜心、覺察自己狀態的時間、專注力遠超過我所預期的。簡言之,就是高估自己的能力,還有不恰當完美主義傾向作祟。
所以2024年的目標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然而過度貪心加上完美主義的強迫傾向,讓人很難割捨、下決斷。
在過去一年來實踐「了解自己真的想要什麼」漸漸上手了,接下來一年落實「有捨必有得」則是首要之務。
2022年十月將近年末,發現了Vocus這個平台,有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創作,涵蓋各方各面,看著創作者前輩們的作品常常想著「我也想成為這樣的創作者!」但是是怎樣的創作者呢?是科技財經領域、文學藝術領域、日常手作領域還是什麼領域方面的寫手呢?是筆鋒犀利、文句幽默風趣還是溫馨動人的文風呢? 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但我知道自己文筆有待加強),這是接下來一年(未來)需不斷地透過閱讀寫作開闢而來的吧。但得要先開始,然後持續下去。如果一年後的自己陷入了困境,希望再回顧這篇內容時,能想起自己為何堅持。——<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創作者:年度閱讀回顧與目標>
去年的我想的天真簡單。我將創作者用領域和文筆作了區分,藉此有了不大適當的學習標準。
實際上,正如上面所述,為了達到寫作目標,在第一季結束時,自己就感到筋疲力盡。
撇除自己沒有高效產出等技巧因素,主要是被量化目標迷得昏頭轉向,寫作的興趣也被消磨,只剩下瀏覽量和愛心數。
這段時間這些閱讀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並沒有人知曉我看了這些書,實際上又思考了些什麼,最終也落入了個人有限的眼界和寫作KPI導向思考了。
第二季開始,剛好藉著搬家的機會,重新規劃了生活,和各式各樣的人相遇相處,在這些機緣中,不少書中的概念得以與現實生活交織,眼界鮮活了起來。那些一個人在深夜經常出現惴惴不安的思緒,化作真實存在的恐懼、期待、興奮、厭惡等等情緒。這些情緒共同有「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令人上癮(類似Aha moment?),閱讀中與作者互動也變得更加豐富有意思。
比起想著成為什麼領域、寫作風格的作者而去學習寫作方法技巧、產出許多文章,更想成為「運用寫作實踐生活、用生活滋養寫作的深度」的人。
這是我對一年前自己的答覆。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3/12/31 初稿 @花蓮
2024/2/19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