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唐.王梵志)
在初唐時期,民間出現一批深受佛教影響的白話詩人。王梵志、寒山子、拾得是代表人物。三個詩人都因生平事蹟被記錄得很少,同時也被很多正統文人所輕視,所以很少受到関注。
其中寒山子的名氣最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教禪宗在唐代非常流行,禪宗的修行人 (即所謂「禪和子」), 最喜歡普茶之時引寒山子詩句喻示佛道,禪師的語錄也被記錄流傳最多,詩人的唱和(即宋代詩人好作和寒山詩)又助長寒山詩集的流傳。
其中又以王梵志之生平事蹟最為詭異。據晚唐.馮翊《桂苑叢談》的記錄,他是黎陽城(今河南浚縣)人。有位名叫王德祖的人家中有一棵林檎樹,長了個樹癭,其大如斗,有一天竟然蹦出一個小孩子出來。王德祖就收養了這個孩子,並把他取名為王梵志。這件事情當然不能當真,王梵志顯然是個棄嬰,被王善人收養。經過胡適《白話文學史》 的考證,知道王梵志大約是西元590到660年之間的人。
王梵志喜歡以「唐代白話」作詩,他是五言通俗詩知名的代表人物。非常善長表達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與思想,而且充滿諧趣,作品還有「詩偈不分」的特徵。《城外土饅頭》大概是王梵志作品中流傳最廣,普為人知的一首。
全詩是:「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實在俚俗易懂,但是他的警世意味也特別之深。 我曾與學生討論本詩最可能的主題。其中最讓我啼笑皆非的是有學生言之鑿鑿,「土饅頭」真的在台中府後街有在販售,而且土饅頭風味普通,不如羊角饅頭。
我知道他刻意在Kuso這首詩。其實這首詩中的土饅頭,比喻墳墓,餡草比喻城裡的人。一人吃一個,諷 刺人們不免一死,一切別太計較。如此看來,以白話作詩,仍然可以表述極深刻的主題,但看詩人的生活體驗深淺、 綜攝人生世相能力之高低。唐.皎然在《詩式》將王梵志納入「跌宕格,駭俗品」不是沒道理。誰能用如此簡易通俗的語言,道出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您説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