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包含投資和理財兩個部分,作者用了許多數據及計算告訴大家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包含了許多扎扎實實的數字,雖然無法順順地讀過去,必須要和作者一起思考,但作者也寫得蠻仔細,也有稍作簡化,所以這樣得出的論點也更有說服力,接下來和大家分享書中一些我自己蠻有共鳴的要點。
書中指出擔心儲蓄不足帶來的壓力,其傷害似乎比存錢這行為本身的好處還大,有些人擔心儲蓄不足可能是拼命賺錢,一人身兼多份工作,反而沒有好好休息,或是有些人是拼命省錢,像我自己剛出社會工作就是這樣,一天只允許自己花兩百元,省到最後面真的懷疑自己為什麼生活要這麼苦,辛苦賺錢不就是要拿來享受的嗎,在這種狀況下,真的體會到書中的論點,只有在無壓力之下存下更多錢,更高的儲蓄才會對你有益。
我自己有一個購買願望清單,裡面列了各種我想買的東西或需要花錢的活動,從小到大都有,像是出國旅遊、3C用品,或一些居家用品,隔熱手套之類的,這清單其實通常只增不減,一方面是有些項目的確是蠻大筆的花費,需要存前一陣子才能達到,另一方面是就是花錢的罪惡感讓我遲遲無法下手。
作者說可以採取兩個方法,第一次兩倍原則,第二是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每當你花大錢在某項東西或某件事時,也必須也拿相同金額來投資,這樣你就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單純在浪費錢,也是有幫自己做未來的打算,這樣就比較沒有罪惡感。
雖然這方法我還沒嘗試,但我光想像這麼做,我的存款應該會減半吧,就覺得蠻可怕的,可是這就是原理之一,這樣子在花錢的時候就能更審慎思考是不是需要這東西還是又再亂花錢了。
作者說花錢使你產生罪惡感的,並不是購買本身,而是你的腦海裡是否認為買得有道理,如果你給自己一個買這項東西的好理由,並自問「這東西有益於我的長期滿足感嗎?」,如果那就買,別在斥責自己了。
看到這裡我才知道為什麼我常常買完東西充滿罪惡感,以前我只有把東西分成需要和想要,需要的東西當然不會有罪惡感,主要的問題在於想要的東西。很多我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能滿足我的短期需求,像是一些裝飾性的物品看久就看膩了,這時候就會覺得很浪費,產生罪惡感,買的當下也沒有給自己一個很好的理由,覺得東西很好看就買了,沒有考慮到這東西的價值是否長久,甚至是好好判斷這項物品只能給予自己短期的滿足,並且心甘情願接受,我相信如果有好好思考這東西能否能給予自己長期的滿足感,以及買東西的當下知道買這東西的原因及後果,真的可以大大減少花錢的罪惡感。
最近我一直想要買一台平板,我知道自己如果買之後,使用的頻率不會多,但用平板可以取代電腦在各式地方閱讀電子書,以及很偶爾的寫個上課筆記,那我就知道我不用買到最高階的,甚至買個六七寸的小平板就可以了,雖然價錢高,但我有給自己一個好理由去買,就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有些人投資或使用平均成本法,將能買的扣打隨著時間平均分散投資,但作者用過去數據證明,現在就投資你的全部錢幾乎是比較好的做法。
因為多數市場在大多數時候走揚,你越早投資就可以獲得越高的投資報酬率,,當你資金分散時那些錢就只是存著,也不會幫你賺更多錢。
平均分散法和定期定額又有點不一樣,如果你是把每個月你可以投資的金額全部投入的話那就是作者推薦的方法,但如果你是把一大筆金額分散定期定額的話,那就是平均成本法,這樣績效很大機率就會比一次就投入還要差。
所以如果像我拿到一筆獎金,可能扣掉我想買的東西之後,按照作者的說法就直接投入股市或是其他生財資產,這樣有高機率創造比較好的報酬。
雖然全部投入資金的方式報酬會比較好,但平均分散法的好處是風險比較低,如果股價崩跌那平均分散法就會賠得比較少。
作者就比較使用平均分散法以及將一部份扣打購買債券的股票/債券組合,發現股票/債券組合的報酬,也比把所有錢拿去分散買股票好。
雖然買進股票要快,但賣股票的時候不要一次就賣出全部,除了稅務後果之外,萬一價格飆漲時會有多後悔啊,就算只有留5%,那感覺也會比全部賣掉好過一點,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賣股票時就要分散賣。
投資理財這件事其實也蠻靠運氣的,書中就指出說根據你出生的年代不同,你的退休金可能會隨著市場增加或縮減不少,但除了被運氣左右,我們自己也可以做些行動來面對這些狀況,像是增加收入等其他方法,這也是期許我自己可以多做些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並對生活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