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了一個新上市的行動電源,掛上大公司的品牌聚集數十項功能於一身的新品,讓身為使用者的我迫不及待拆開包裝,期待完美的產品體驗。
一開始使用感受都挺良好的,一度還後悔自己沒有囤貨,錯失了那麼好的產品,但是,還好我並沒有失心瘋,因為產品到手後的半年,問題出現了,原本應該可以好好開機的行動電源,不知為何無法正常使用,這時想著當時官網有提及保固的原廠,所以一點都不擔心產品問題,誰知道,災難正要開始。
來到官方網站,看到客服平台寫著人手有限,訊息回覆速度較慢請耐心等待,我還不著急地等著原廠看到訊息後再提供保固資訊,可惜,回覆資訊緩慢就算了,還給出一堆不著邊際的回覆,根本無法解決我想立即送修產品的問題,於是,我開始萌生出「算了,就當自己衰、認賠吧!下次不要再買這家」的心情。
而就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是不是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的體驗,本來良好的使用體驗,卻因為售後的服務感受不佳,把品牌打入冷宮,甚至有很大機會,勸誡朋友千萬別買那個牌子。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品牌漸漸沒有客群,逐年走向衰弱的下場。
自己身為品牌方,可以理解企業因為資源有限,可以安排服務的人力無法負擔現有客群,但是,如果只是因為人力關係而忽略那些未來有機會再回購的價值老客戶,實在可惜,此外,若是品牌的每一位服務人員也都能意識到這個關鍵,在客戶提問時,可以理解其背後需求,並且延伸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資訊,幫助品牌留住客戶,這樣的做法在一般人看來是自找麻煩,但是在我看來,除了能幫企業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外,也能夠幫助自己減少消費者在未來產生更多問題,提升作業效率,同時增加自己在商業共感思維,確實可以在自己的履歷上增添許多亮眼的解決故事。
今天這個事件只是想跟大家分享,這或許只是單一個案,但如果我們可以替他人多想一步的話,或許每一個小改變可以讓社會多一些正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