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就對了磨出了我的耐力?磨損了我的筋骨?
對於剛開始想動動身體的人來說,跑步是一個門檻較低,方便性又高的運動,幾乎每個適合運動的場所都會看到有人跑步的身影,但偶爾也會傳來有人「請長假」的消息~就是跑到膝蓋磨損嚴重⋯的確,在手腳之間初步完成必要的協調性之後,要往上提升運動品質的時候才發現,跑步眉角可是很多的哩,真是所謂隔行如隔山:包括肌力的訓練、動作的修正,若當個什麼都不管的運動小白亂跑一通,體力耐力還沒磨出來之前恐怕軟骨韌帶會先磨掉。在膝蓋幾乎要被抓去開刀的那一年,運動雖然沒有完全停下來,但跑跳之類的有氧確實就不敢做了。因為只要一不信邪,一堂課之後膝蓋馬上就會發出警告聲,提醒自己這不是一個好主意。
而廣泛認識不同運動項目之後,更能看到各類運動不同的運作方式,當然邏輯性彼此是相通的,但不同的專項還是有操作的特點。且因為曾經受傷過,所以也更清楚哪些動作對於身體的負荷比較大,健康的時候可以,但只要有受傷(不管是現在進行式還是過去式都是需要酌量進行)。當然也慢慢領略不同類型的動作練習上的紀律:包括練習的頻率、時間的長短與內容規劃…等。
運動觀察員:運動傷害幾乎每個有運動習慣的人都經歷過,但反過來說,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會有懶得動帶來的傷害😅。通常引來重視及反思的理由,通常是在日常生活已受到影響的情況之下。而惱人的運動傷害,在樂器的練習過程中亦然。
以前鋼琴班上同期有兩位男生,偶爾會在主修課或班級音樂會遇到,標準的西方男生身型,一看就知道力氣比我大得多。有一次竟輾轉得知其中一位長年因反覆手傷而困擾,另一位受傷轉指揮組去了(據他回報給鋼琴老師的說法),還好在那找到了適合他的另一片天地,一展長才,目前還頗負盛名哩…。但這也顛覆了當時的我對受傷的因素既有的認知:以為力氣大以及身型條件都不錯的情況應該是優勢之一,後來才知道原來身體的構造有它自己的看法😅。(可能也有點類似小時候因為高大差點被送進籃球隊的誤會一樣。)
而造成受傷的原因通常都是方法不好或是過度使用。關於練習的品質,大家討論的重點多是量大於質,(當然也是因為現在社會外在誘惑力實在太多,大家對於「足夠」的練習量標準似乎有下降趨勢,且「質」畢竟是比較虛無縹緲,自由心證的東西,「量」比較好制定標準),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熟練度,但熟練度必定就會牽扯到「重複練習」:但,什麼情況下,「多練」技巧就可以更上一層樓?什麼情況下「多練」(哪怕只是一點點,當鋼琴家的美夢就真的只能是夢了。練習當中的紀律:對身體構造的理解、對動作的掌握與控制…等,都能幫助自己離夢想靠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