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需要和大量微生物共存,這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植物如何保持與他們之間的微妙平衡呢?
過去的一些研究已經發現對致病微生物「過敏」的植物。它們過敏到類似於人類的恐慌症:即使沒有致病菌,它們的免疫系統還是一直處在活化的狀態。這些植物被稱為「自體免疫」植物。
但是,有沒有植物過敏到,連共生微生物都不能忍耐呢?這種罹患了植物版的「微生物恐懼症」(Microphobia)的植物,有嗎?
最近的一個研究,他們就用了一些方法,找到了具有「微生物恐懼症」的植物。他們以非致病性的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Pst) D28E來接種在植物上,找出會出現疾病症狀(壞死或黃化)的突變株。
然後,他們找到了兩個突變株,一個缺少tip1,另一個則是snc1出問題。其中缺少tip1的植物完全符合得了「微生物恐懼症」的植物的特徵。
他們發現,缺少tip1的植物,完全沒辦法管自己的細菌室友!當研究團隊把植物種在95%相對濕度下5天,沒有tip1的植物的細菌室友比野生種高了一千倍!另外是,沒有tip1的植物,對於假單胞菌幾乎沒有管制能力,少了tip1的葉片的細菌97%都是假單胞菌(在野生種只佔45-55%);而其他菌群,如芽胞桿菌屬和類芽桿菌屬則幾乎找不到。
但是,別以為它喜歡假單胞菌喔!少了tip1的植物,長的矮矮小小的,葉片上還出現很多的黃色以及壞死斑點。它對任何假單胞菌都不喜歡!另外,研究團隊發現,少了tip1的植物就算沒有病原體感染,它還是一直表現免疫相關蛋白如PR1與FRK1等。給它致病性的細菌(如Pst DC3000),它會激烈抵抗。
不過,有趣的是,少了tip1的植物如果移到無菌狀況下種植,那麼這些壞死斑點與黃化葉片就會不見,免疫相關蛋白的表現量也跟著下降。這意味著,tip1應該主導了植物對細菌室友的反應。
那麼,tip1是一個怎樣的基因呢?研究團隊發現,TIP1是一個S-醯基轉移酶( S-acyltransferase),因為第三個內含子在剪接點出現突變,造成內含子剪接不正常,導致基因的轉譯提前終止,產生一個沒有功能的蛋白質。
為了確認,研究團隊還從大名鼎鼎的沙克突變株圖書館中,找到兩個TIP1插入突變株,也有類似的性狀。所以,少了TIP1這個基因就是會造成植物出現「微生物恐懼症」。
而snc1出問題的植物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從一開始找到這個植物時,就發現它是顯性的。snc1出問題的植物,也一樣矮矮小小的,但是比少了tip1的植物大一點。另外,在高濕度下,snc1出問題的植物不會出現明顯的葉片黃化或壞死斑點。而且,它即使在高濕度下,體內的細菌量跟野生種也差不多,細菌的組成也跟野生種類似。
不過,就算沒有病原體存在,snc1出問題的植物它的免疫相關基因表現量還是高得多,而且,這個現象在無菌環境下也還是一樣。
但是,snc1出問題的植物,對致病性細菌的抵抗力變強了、對非致病性細菌的敏感性也提高,但不像少了tip1的植物那麼過敏。有趣的是,在有微生物存在的狀況下,snc1出問題的植物,會長得比較接近正常。
那麼,snc1到底在突變植物裡出了什麼問題呢?研究團隊發現,它是一個NLR免疫受體。因為發生突變導致第552個胺基酸從穀胺酸(E)變成離胺酸(K),使得SNC1蛋白質的量增加,造成植物的免疫反應一直處在活化狀態。這樣的突變,稱為「增益突變」(gain-of-function mutation)。
所以,透過以非致病性微生物做為篩選工具,研究團隊找到了兩個不同的基因,都影響到植物的免疫功能,造成植物對微生物「過敏」,甚至得了「微生物恐懼症」!期待未來研究團隊繼續深入研究這兩個基因,讓我們能更深入了解植物如何與細菌和平相處!
參考文獻:
Cheng, Y.T., Thireault, C.A., Zhang, L. et al. Roles of microbiota in autoimmunity in Arabidopsis leaves. Nat. Plants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4-01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