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提振活力」篇(四):吃你看得懂的食物〉2025-09-04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運動的益處與如何較少壓力地開始運動。接下來,我們會談論「食物」。在具體的實踐上,我和作者會推薦的飲食習慣與食物類型或許相似,但在更細緻的表達上面,我想先說說我不同意作者的地方。
吃得健康,也要當心「自然主義的謬誤」
在食物的段落上,作者借用暢銷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著作中的說法,建議我們「吃真正的食物」。這一點我認為是需要保持警覺的,因為這樣的說法,將世界上的食物過分簡化地二分成「真食物」與「假食物」。
真食物,指的是遠古人類就已經在吃的肉類、樹果、植物等;其他現代才出現的加工食品則被認為是「假食物」。我沒有辦法同意這種說法,因為事實上,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食物加工技術本就會一直進步。
雖然我們需要關注過度加工可能帶來的問題,但不應該直接預設「沒加工就比有加工好」。這是一種極具誤導性的「自然主義謬誤」,一方面把物質直接歸類為自然與非自然,另一方面又直接把自然那類等同於好、非自然那類等同於壞。
何況,就算是遠古人類,他們也會透過清洗、火烤、醃漬等技術來讓食物變得更美味、更乾淨或更能儲存。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界線可以去區分怎樣的加工屬於「自然」,怎樣的加工就變成「人為」。
就像日常中許多人會說:「不要吃那個,那裡有很多化學物質」,但事實上,「化學物質」是個中性的詞彙,也不直接關聯於「化工」或「人造」。事實上,所有食物本來就都是由各種化學物質所構成,那句話根本什麼都沒說。
即便我們將之限縮為「很多人為添加物」,也同樣不能等同於那就是「壞的食物」,多數我們會吃到的食品添加劑都受到科學與法規嚴格限制,基因改造食品也是在當前科學不認為其對人體有害的基礎上進入市面。因此,加工食品固然有其風險,但我們完全無需過度恐慌,也不該一刀切地區分「人工/天然」、「假食物/真食物」。
關鍵在於: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不過,畢竟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安排時間、保持專注力的書,上述的細節不是它主要要關注的內容。我們在這裡更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想維持健康與專注力,吃什麼對我們更好?
在我看來,之所以要吃那些「原型食物」,有兩個主要的原因:首先,它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和緩。就像我們在《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筆記中聊過的,現代精緻食品的問題並不是它無法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能量,相反的,它們會過快、過多地提供能量。
許多精緻化食物會讓我們的血糖一下子飆升,然後在一段時間內迅速滑落。在這個能量陡降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非常容易渙散。長期以精緻化食品做為主要食物來源,會讓我們的身體狀態變得不穩定,無法在需要的時候保持專注。
第二個原因是,吃「原型食物」可以讓我們更加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更能夠預期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只要國小生物的程度,我們就已經知道蛋豆魚肉能為我們提供蛋白質、蔬菜中的纖維有助於我們排便……,我們知道這些食物「在幹嘛」,也知道缺乏時可以多吃一點什麼。
所以,如果你對食品原料、加工方式有更多的理解,能夠從包裝、配方中看懂那些不同的加工食品意味著什麼。你就有更多的能力去選擇、判斷什麼是適合你當前食用的食物。
有些時候,甜食、點心、加工食品並不是完全不能碰。只是我們需要對食品以及自己的身體有更多的認識,才能確保自己吃下肚的東西除了滿足口腹之外,還能對自己有長遠的益處。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進一步聊聊點心、飲料、咖啡因和糖這些被認為「最好不要」的食物,一起思考怎樣能夠「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它們」,在保留一點享受空間的同時,可以不被它們過度影響。
延伸閱讀:
〈《生時間》「提振活力」篇(二):
運動、飲食、社交、休息:從遠古人類的生活得到靈感〉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一):
環境與食品中的汙染物,在破壞現代人的大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