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與自己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篇寫完《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心得後,挑選了這本《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繼續閱讀,想要透過閱讀找回自己遺失的那段空白記憶,然而,這本書頗深,使用的文字需要時間思考內化,所以看得有點慢,後來,在洪仲清心理師為這本書導讀的直播後,整理好思緒,開始動筆了。

小時候的我去哪了?

小時候的我和很多人一樣,生長在傳統重男輕女的家庭,媽媽的關注焦點永遠在哥哥及弟弟身上,我就像是一個隱形人,沒有人會注意到我,長大之後的我對於國中前的記憶幾乎是沒有的。

莫名其妙長大成人之後經歷了不穩定的工作經驗和不穩定的感情世界,自己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常常也作錯決定;不婚的我在三十多歲那年在媽媽碎念下走入婚姻,六年後走出婚姻。

成為單親媽媽之後,養育孩子的過程遇到很多挫折,娘家自然是幫不上忙的,一樣只能硬著頭皮獨自摸索前進,因緣際會接觸阿德勒正向教養的理念,開啟了我的自我探索之路。

文化上的制約。

在我們傳統觀念上,當父母會有一種優越感,我們文化賦予父母很多正面形象,這是我們文化上的制約,父母會以一種強制性的教養方式來對待孩子,縱使孩子已經成人。

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依然把成人孩子當成還是幼小的孩子般,難以卸下親職上的職責,於是成人小孩也無法得到充份授權後的自由意識,在人生道路上寸步難行。

父母應該在孩子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練習放手,把時間拿回來做自己,讓孩子也能做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和我一樣是在自己父母或親友都不肯好好善待自己的家庭下成長,長大之後,通常我們會很難遺忘過去藏在心中的創傷,如果心理遺忘了,我們的身體也會記得;這些過去未解決的事件,會浮現在我們後來的人際關係裡,特別是當我們成為父母要面對孩子的時候。

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極為深遠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一書提到:「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尤其是孩童在被虐待或被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身心虐待所致。而這樣的創傷經驗,可能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等各個層面。父母的情感忽視、身心體罰與輕蔑語言,都會加深兒童被遺棄的創傷。」

所以當我們小時候得不到父母情感的關注,或是持續被忽略、被拒絕時,覺得「我不好」的羞恥感就會隨時跟著我們。

過去我們童年的創傷經驗,常常沒有好好的被接住,導致日後相關情境發生時,我們的情緒反應就會無意識、自動化重複的彈跳出來。

閱讀《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我學到,我除了必需從現在長大成人的我成為我自己的前父母,去愛及安撫現在的我,接著現在的我要去愛我的前小孩(小時候的我),還需要從現在的我去和我的前父母告別(我小時候的父母),前父母、我、前小孩都是我,我和不同時候的我完成和解。

成為我的前父母。

試著成為自己的前父母,安撫擁抱現在的我:「小時候的妳辛苦妳了!過去因為我們只能給予基本照護,因為我們的疏忽,長期忽略了妳的情感需求,造成妳的創傷,讓創傷影響妳這麼久,現在,妳長大了,有自己要忙碌的生活,謝謝妳學著照顧自己,沒有放棄自己,讓自己愈來愈好。

藉由理解與接納,正式告別與父母之間的羈絆,做回自己。

現在的我。

試著從現在的我,告訴我的前父母:「小時候你們忽略我,讓我感覺不到溫暖,這些感受影響了我的生活很多年,也許當時有我無法體會的原由,現在我長大了,我接納自己曾經受到忽略,接納了我的小時候不完美,接納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接納我的家庭不完美,現在,我長大了,我有能力愛自己,給自己力量了!」

和前父母告別,並不是要去責備父母過往的不是,而是,透過這樣的形式,放下父母曾經有意無意對我們的傷害,讓自己更有力量前進。

成為我的前小孩。

經過無數孤立無援窘境下長大成人的我,告訴我的前小孩:「靠自己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很辛苦吧!小時候渴望不到溫暖,讓小小的妳總是恐懼無助、被迫獨立長大,妳一定很累吧!現在,妳已經長大成人,不再是過去弱小的妳,已經學著愛自己,懂得分辨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事,學會照顧、保護自己,不用再期待別人的給予,妳只需要繼續愛著自己,好好擔負起支持自己的責任,先為自己好好的努力,讓自己專注在當下,享受當下。

透過同理及撫慰,告別小時候受傷的自己,讓現在的自己更有力量。

覺察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對話,都是需要經過不停的練習,當你走在愛自己的路上,無論再遇到任何風雨,你都可以接住自己。

周志建老師在《情緒治療》一書提到:當你開始對世界發問,「人存在的意義為何?」你就是「哲學家」。當你開始說故事、認識自己,你就是自己的「心理學家」。當你願意重新理解自己,並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你就是自己的「治療師」了。

以上是我自身經驗與這本書的看見。

開根好編輯潤飾過後刊載於開根好網站上的文:https://www.squaregood.com.tw/news_info.php?id=59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瓶子の手製人生:)的沙龍
61會員
127內容數
老派設計師麻麻和亞斯熊的日常,還有狗姐接貓弟妹的串場。
2025/04/04
《莊子》是本奇書,更是一本好看的書。我們讀一切經典,絕非迷信復古,而是藉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解決當代的問題。 易經與莊子是傳統文化中極具影響力的經典。雖然它們的思想體系有所不同,但兩者之間卻蘊含著深刻的連結。 ▌易經的核心思想:變與陰陽 易經以「變」與「陰陽」為核心,強調萬物的變化與
Thumbnail
2025/04/04
《莊子》是本奇書,更是一本好看的書。我們讀一切經典,絕非迷信復古,而是藉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解決當代的問題。 易經與莊子是傳統文化中極具影響力的經典。雖然它們的思想體系有所不同,但兩者之間卻蘊含著深刻的連結。 ▌易經的核心思想:變與陰陽 易經以「變」與「陰陽」為核心,強調萬物的變化與
Thumbnail
2024/12/10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按照序言的建議,回頭讀了本作的前身《以我們告終》。兩本書情節緊密相連,既探討人性複雜的一面,也描繪了愛與希望的延續。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彷彿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書中的情節引發了許多共鳴,也讓一些塵封的記憶重新浮現。 閱讀的過程像是一場情感旅程,我透過每個故事情節整理自己的
Thumbnail
2024/12/10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按照序言的建議,回頭讀了本作的前身《以我們告終》。兩本書情節緊密相連,既探討人性複雜的一面,也描繪了愛與希望的延續。在這兩部作品中,我彷彿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書中的情節引發了許多共鳴,也讓一些塵封的記憶重新浮現。 閱讀的過程像是一場情感旅程,我透過每個故事情節整理自己的
Thumbnail
2024/07/14
靜靜煩惱著的人們。口無遮攔的動物們。兩者交織誕生的奇蹟故事!
Thumbnail
2024/07/14
靜靜煩惱著的人們。口無遮攔的動物們。兩者交織誕生的奇蹟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一直是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有的課題,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學會原諒、釋懷,甚至是去愛傷害我的家人。 我的父親,自我有記憶以來 就是個會對我拳打腳踢、情緒失控的人 每次停手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打累了。 加上他的言語暴力及極端的控制欲 長期的恐懼及壓力讓我曾在國中時罹患憂鬱症 而這份恐懼延伸到我
Thumbnail
原生家庭一直是幾乎每個人多少都有的課題,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學會原諒、釋懷,甚至是去愛傷害我的家人。 我的父親,自我有記憶以來 就是個會對我拳打腳踢、情緒失控的人 每次停手的原因幾乎都是因為打累了。 加上他的言語暴力及極端的控制欲 長期的恐懼及壓力讓我曾在國中時罹患憂鬱症 而這份恐懼延伸到我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Photo by Caroline Hernandez on Unsplash ⁡很多人在生涯選擇上,都會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當自己沒有朝父母想要的方向前進時,心裡會有自我實現,但心裡又默默感到罪惡的感受。 ⁡即使已經是一個成人男性或女性,潛意識裏還是會不斷追尋父母對自己的認同,希望父母支持自己的決
Thumbnail
試著從現在的我,告訴我的前父母:「小時候你們忽略我,讓我感覺不到溫暖,這些感受影響了我的生活很多年,也許當時有我無法體會的原由,現在我長大了,我接納自己曾經受到忽略,接納了我的小時候不完美,接納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接納我的家庭不完美,現在,我長大了,我有能力愛自己,給自己力量了!」
Thumbnail
試著從現在的我,告訴我的前父母:「小時候你們忽略我,讓我感覺不到溫暖,這些感受影響了我的生活很多年,也許當時有我無法體會的原由,現在我長大了,我接納自己曾經受到忽略,接納了我的小時候不完美,接納我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接納我的家庭不完美,現在,我長大了,我有能力愛自己,給自己力量了!」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Thumbnail
|不再否認自我,憐憫童年的自己| 我現在離我的童年好遠,當了父母,再也沒有餘裕可以回到童年的想像,其實才不過短短20幾年光景,我們早已遺忘如何理解孩子,也不想理解內在童年的自己。看見童年的痛苦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以為遺忘、否認會帶來成長,但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想背叛童年的大人,時而扮演大人的輕鬆...
Thumbnail
|不再否認自我,憐憫童年的自己| 我現在離我的童年好遠,當了父母,再也沒有餘裕可以回到童年的想像,其實才不過短短20幾年光景,我們早已遺忘如何理解孩子,也不想理解內在童年的自己。看見童年的痛苦是不容易的,我們總是以為遺忘、否認會帶來成長,但那只會讓自己成為不想背叛童年的大人,時而扮演大人的輕鬆...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Thumbnail
人會很自然的受到自己所注意的人事物所影響, 這是很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長期互動之後所產生的結果。 通常無法察覺,因為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產生, 時常在課程內聽到人們抱怨著原生家庭, 甚至希望找尋方法脫離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 這些,都讓我們明白, 社會所認為的那種和樂家庭, 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忍耐與壓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