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崩壞:不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大教授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說明:大學崩壞是應G方案訂戶的請求而開啟的全新系列。本系列將探究台灣各大學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可能成因。

 

台灣的大學正面臨著體系崩壞的危機。在學院之中,的確有許多人意識到可能有某些問題即將發生,或已十分嚴重。但真正的危機,或許在於學院中人錯認了真正的危機。

 

看不懂?

 

不只是少子化,不只是學生素質低落,不只是教師脫離實務,不只是學用不對稱,不只是形式主義,不只是公文書過多。學院中人傾向認定某種或某些狀況是大學走向崩潰的關鍵要因,但這些被列出來的原因,往往仍是「現象」,而非「本質」,因此真正的危機是「他們錯認某種狀況是問題的原因」。

 

還是看不懂?

 

這就是我需要一個系列來慢慢說明的原因。

 

混淆的資訊

 

台灣的學術圈極度封閉,圈內人不清楚外面發生什麼事,圈外的人也不清楚裡面發生了什麼問題。就像我的同事,有人完全不知道這兩三年來我天天都在寫專欄;也有和我很熟的老闆,誤以為在大學教書的人全是終身保障職的公務員。

 

真正串接兩個世界的,是「大學生」,然而大學生又不受到台灣社會的信任,甚或被歧視。當大學生匆忙傳達大學教育的病變訊息時,這些訊息也受到一併的歧視與忽略。

 

大學教授不尊重大學生,社會也不尊重大學生,最後就沒有什麼「大人」清楚狀況的整體樣態。

 

像少子化。少子化一直是「相對進行式」,但各大學受到的情形層面不同。會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處在「邊際」的末段校系。他們的學生可能是瞬間消失:

 

「96學年度,學生滿到來不及新聘教師,又或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把三個建制班的必修課拆併成兩班來上,原本一個建制班就收到70、80人,這下就出現120人的超級大班。但到了98學年度,三個建制班就真的只招到兩班的人。到了103學年度,減成兩個建制班,然後只有一個班的人註冊。」

 

「人少的速度,大概是今年100%,第二年剩70%,第三年50%,這等於是突然消失。不敢想105學年度(真正少子化海嘯來臨)該怎麼辦。」

 

「會算的老師98學年度就跑了,哪會等到100多年才反應。」

 

這些證言來自死亡線上的大學。因為是後段大學、後段教師,後段學生,所以當他們被海嘯提前衝擊的那一刻,沒有人在意。死了一批,然後又是另一批,從94學年度一路到105學年度的現在,一直有校系在默默死去。

 

在這條線之前的大學呢?他們談論少子化,也感受到少子化,但真正意識到某些現象就「代表」少子化的人,很少。

 

「新生的素質下降了。」、「本來應該要會某某理論,但現在的新生都不會。」、「是高中沒有教嗎?」、「我們系的錄取級分又降了,不過那是最差的幾個學生,還是有好的。」

 

學生素質下降,不是因為後生晚輩不用功,主要還是因為「少子化」。好學生仍有一定比例,但沒有那個數量了,當程度好的往排名越前的學系去擠,仍收得到人的學校,就必須面臨學生素質快速下降的事實。

 

就算是台大,也開始感覺到有些新生的水準不如以往。有些台大教授責怪高中教學不力,有些台大教授怪大學開設太多(但這哪有邏輯關係?新的校系會排名在台大前面搶學生嗎?),就是不肯面對這是應屆考生人數減少後的必然現象。你不減招,收來的學生平均素質就會下降。

 

40年前出生的小孩,每100人,只有1人有機會應屆考上台大大學部。現在呢?

 

這種素質下降的感受,在排名越後的校系,就會越強烈,也越快速。中後段的學系,可能幾年內就發現新生素質掉了「一整級」:最優秀的新生比不上前幾屆最差的學生。

 

過去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新大學和新系開設過多,但現在大學名額擴張早就停止,甚至減少,會持續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少子化。

 

無力的解決方案

 

有些受到衝擊的大學跳出傳統排名思維,以在地主義或其他服務來應戰,企圖建構專屬的學生來源;他們只在可通勤地域進行排名競爭,強調服務、設備、就職,甚至是「易畢業性」,來拉住一票客源。

 

這樣的差異招生看來頗能對應當前多元入學的制度,但仍治標不治本。這些中後校系不久之後就會發現,如果要比「location」,他們更是死定了,而且是幾十年前就「註細」。

 

當年為了取得校地的成本考量,這些大學選擇開在荒山野嶺,不然就是水田魚塭之中,附近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大餅可以分,而且一堆同質的競爭者都開在附近,因為在當年大學擴張期,部份縣市政府是以「園區」概念,設定特定區塊引進大學。

 

怎麼辦?這種事不用實驗,做在辦公室拿數據推算一下,也算得出來吧?為什麼事先算不出來?是沒在算,還是刻意不算,或是不肯承認自己算錯?

 

似乎只有做出「全國性」的差異特質,以全國為基本盤,才能在大池子中撈出足夠的生源。但選擇這條路線突破的校系非常少,就算有,其「全國性」的差異特質設定也很奇怪,比如說全國唯一的系所,或是特定企業保證錄用。

 

但連保證成為公務員的校系都收不到人了,為什麼「他們」還會覺得這些條件有吸引力?

 

「台灣有公務員保證班?」有啊,軍校不就是。

 

「軍校有其他的不利條件呀!」你反應很快,很好,但這些標榜獨特性的校系,就沒有其他的不利條件嗎?這些條件有去除嗎?

 

不會自己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想出這麼爛的行銷專案?為什麼會制定出這麼差的發展規劃?

 

「大概是因為大教授和外面的世界脫節了。」有道理,但大教授不會承認,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下班後,也是正常的社會人,一樣和大家排隊買自助餐的。

 

「還有其他的原因嗎?」有,就是「不會自己解決問題」。

 

終於談到本系列的第一個重點了,台灣的大學主事者「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就是大學崩壞的第一個要因。

 

我有個金融界朋友說過,賺錢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賺顧客的錢,二是賺創投的錢」。

 

大學現在面臨的問題,講現實一點,就是「沒錢」,沒錢就要找錢,其原理也差不多,就上面那句話的兩條路。沒有生源(顧客),就應該去找金主(創投)投錢。

 

raw-image

Photo source:401(K) 2012@flickr CC BY SA-2.0

 

但大學教授找不到生源就算了,又弄不到錢。

 

「我的專長並不是要錢呀!」好。但這些教授也同時會期許學生們好好讀書研究,出去就可以憑這專長找到工作,甚至用所學提出計劃,募到足夠款項來創業。

 

啊?

 

那學生又有募款的專長嗎?有任何校系是教募款的嗎?你比學生虛長10歲起跳,專業又比學生強,你都募不到款了,結果學生出去就能憑這專業募到資金?

 

講這種話不會心虛嗎?

 

真正在學校裡面做「學合」或「創新育成」能成功的老師,實在少之又少。而成功的案例,其盈利又遠遠不能支持整體學校的運作,甚至滋養一系都很困難。

 

說穿了,「大家」的共通解決方案,最後總是又回歸「向政府要東西」。當大學出狀況了,不論公私立都主張「政府要出面解決」,政府要出錢,政府要幫忙募款找錢,政府要叫高中教好一點,政府要叫年輕人多生一點,政府要幫忙找海外生源。

 

叫政府生人給你?你是中資一條龍觀光業嗎?還真有學界人士要政府承認九二共識,換陸生名額來讓他們撐下去。這是良性的發展方式嗎?

 

講到要錢,前幾週不是才有某知名大學校長,用一篇文章向政府要「每年三千億」來幫大學買人才嗎?一張A4的內容就來要錢,的確很有「創投風」。

 

顧客和資金,都是政府找就好,那大教授們要做什麼?做研究就很忙了,教學就很累了,寫計劃更累,研究生又不做事,超累。實在沒空處理那些大格局的問題啦,這個社會要分工合作啦!

 

那政府如果要介入接管呢?派專業經理人來治校呢?

 

「不行哦!這破壞學術自由哦!」、「數字管理看不出人文精神喔!」、「我們的價值不可量化哦!」、「大學不是企業,是培養人才,發展學術深度的地方!」

 

講得很好,我也認同價值不可量化,我也是人文領域的,但現在「自己人」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你憑什麼要人給你錢?只因為你有教授證書,人家就要給你錢嗎?

 

許多大學教授總愛強調,大學不是死背知識,而是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自己教那麼久,「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嗎?和自己校系發展直接相關的問題,解決了嗎?

 

「政府要介入主導修法,我們才能……」那你如何影響政府修法,遊說方法想了嗎?做什麼有效呢?報紙喊話?

 

「還有比我更適合的老師可以出面……」哈哈,該不會又是小弟在下我出面。所以這不是你的事就對了。

 

「只要做好研究與教學,學生就會來。」研究和教學是本務,沒人說這不重要,但只有這些不夠,因為大家都在做。你還應該多做些什麼呢?

 

做什麼有用?

 

至少也該做到讓政府想來救你,而非用凹的方法找人來救你吧?

 

同樣的錢,是要丟下鄉,讓貧困小朋友吃飯,還是要給大教授?大學教授知道台灣有幾萬個小朋友沒正常三餐可吃嗎?知道為什麼我們會有營養午餐這個萬用換算標準嗎?誰比較急迫?怎麼花錢比較有價值?

 

「拿錢給大學教授做研究,就可以創造更好的經濟環境,讓小朋友都有飯吃。」這說法不錯,但你怎麼證明這能成真?

 

「學術研究沒有保證成功的!」我也知道。不過錢拿去買營養午餐,就算被貪污掉一部份,小朋友也還是有東西吃的。沒吃到會變大事。但大教授東西弄不出來呢?教學卓越計劃一校幾千萬的撥,然後帶來的主要改變是什麼?

 

買了大量的機器,聘了大量的助理,印了大量的紙,然後?學生和老師為了這場秀累的半死,然後?

 

營造一種華美豐盛的感覺,無法解決自身的致死之疾。

 

那些高額補助計劃無法改變大學目前缺乏生源又沒有財源的不健康體質,反而讓許多校系沉迷於此道,更加混淆自身應有的目的性。

 

少子化對大學來說的真正意味,就是打破過去由名額限制所建構出來的賣方市場,現在不是躺著就有生意了,也不可能「一起活」了。你的敵人是誰?同盟又是誰?障礙是什麼?轉機又是什麼?誰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

 

大學不是不可取代,至少國外大學就能取代你啊。而且網路的資訊,職場的訓練,也都和大學教育越來越接近,大學除了殘存的神聖性,還有什麼關鍵的差異?

 

這十幾年來的事實證明,幾乎所有大學主事者都解決不了自身面臨的問題,而且他們也不願意將權力交給有能力處理的專業人士,所以情勢才急轉直下。

 

如果招生和募款是大學當前最需要的兩種專業,那就應該想辦法發展這種專業,而不是仰賴大學「一時」主事者的個人關係。要校長、董事長去凹人凹錢,不是做事情的應有的方式。人去政息,一切又重來。

 

要砍掉重練,可能會牽涉到更大規模的資源重分配與制度改革,也就會成為社會正義議題,其整體格局可能不下於年金改革。大教授們願意相信專業,或在沒這專業的狀況下,快速發展相關專業嗎?

 

還有,多少人願意割下自己的血肉來交換大學的永續發展?減薪30%?減招30%?還是等到「審判之日」,真倒掉的那一天,再來想辦法?

 

會倒的是你,不是我。所以別再費力對我生氣,那沒有用。大家這麼優秀,一定能確定「做什麼有用」,對吧?

 

本系列的第二篇,我們就來看看大學中的「低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wikimedia

 

avatar-img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渣文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關於見「鬼」撞「鬼」,可以談的個案太多了,這篇文章裡我只探討一個主題,就是「顏色」。在我蒐集到的個案中,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鬼,基本只有三種顏色,就是黑、白、綠。為什麼?三種顏色又有什麼不同之處?</p>
<p>如果「台灣研究生」這個群體還有長期的發展計劃,不論是成為TPE48,或是做為AKB48的海外人才庫,馬嘉伶都會有超乎她個人成敗的存在意義。</p>
<p>在台灣都市的邊緣地帶,或工業區外圍的住宅宿舍區,存在許多的原住民社群,卻不被視為永久的聚落。總有人主張,原住民就「應該」在山林裡,過著「那樣」的傳統生活。但,為什麼?</p>
<p>本舍最近會開闢「台灣真正的偶像」系列。一把「台灣真正的偶像」和「馬嘉伶」兩個概念擺在一起,大家就知道這是個超級引戰的主題,和其他狒舍文章還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當事人」能直接看到、看懂。</p>
<p>在各項運動創發之初,通常是為了玩出趣味,不好玩,就沒人要玩了。接下來某些運動可能會被體制收編,出現宗教意義,為宗教服務,或成為特殊的神聖儀式。這種轉變,將帶來一系列倫理衝擊,甚至讓人懷疑運動的意義。</p>
<p>自九月份開始,《渣誌內參檔案》改為隨時推出,不特別限定時間與頻率,並且每一期只回應一個問題。本期的議題,關於台灣媒體。</p>
<p>關於見「鬼」撞「鬼」,可以談的個案太多了,這篇文章裡我只探討一個主題,就是「顏色」。在我蒐集到的個案中,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鬼,基本只有三種顏色,就是黑、白、綠。為什麼?三種顏色又有什麼不同之處?</p>
<p>如果「台灣研究生」這個群體還有長期的發展計劃,不論是成為TPE48,或是做為AKB48的海外人才庫,馬嘉伶都會有超乎她個人成敗的存在意義。</p>
<p>在台灣都市的邊緣地帶,或工業區外圍的住宅宿舍區,存在許多的原住民社群,卻不被視為永久的聚落。總有人主張,原住民就「應該」在山林裡,過著「那樣」的傳統生活。但,為什麼?</p>
<p>本舍最近會開闢「台灣真正的偶像」系列。一把「台灣真正的偶像」和「馬嘉伶」兩個概念擺在一起,大家就知道這是個超級引戰的主題,和其他狒舍文章還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當事人」能直接看到、看懂。</p>
<p>在各項運動創發之初,通常是為了玩出趣味,不好玩,就沒人要玩了。接下來某些運動可能會被體制收編,出現宗教意義,為宗教服務,或成為特殊的神聖儀式。這種轉變,將帶來一系列倫理衝擊,甚至讓人懷疑運動的意義。</p>
<p>自九月份開始,《渣誌內參檔案》改為隨時推出,不特別限定時間與頻率,並且每一期只回應一個問題。本期的議題,關於台灣媒體。</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老師你念政大?阿你現在在這裡?」 「對阿,不然你覺得念政大應該要去哪裡?」 「念政大不是應該要走什麼法律還是政治嗎?」 「我念的是心理系(苦笑)。」 「心理系?是那個佛教的系嗎?」 「不是。」 「喔老師那你念政大,做這個工作好嗎?」 「不然你覺得我應該做什麼?」 「感覺就是要走軍公教才好啊。」
其實不只是大學生,我覺得任何會把空閒時間用來滑手機、純看電視或放空的人都適用這種規則──
Thumbnail
請不要再像個夢想進入首爾大學的高中生一樣,嚮往自己擁有與其他人相似的資歷、年薪和職業。真正的幸福不是校徽或大企業光環所能給予的,而是透過回答「我是誰」而領悟的。我們真正該穿上的不是校徽,而是自己的名字,現在領悟這點還不算太晚。
如果你是從養成孩子的習慣下手,就不會有這種【我不會教的挫折感】。你就是因為追課程,讓學習無法脫胎換骨,既然脫離學校,就應該走自己的路。 考第一名不能成為施教者首要目標。 我不讓我家自學生在國中階段繼續留在體制學習,更完全以脫離考試的路線來做學習規劃,原因就是我要做的是培養能力。
Thumbnail
資料,不管是對是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分析資料的演算法又是另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而這兩個黑箱子疊在一起,竟然有如此大的權柄。
Thumbnail
我說:「我想學SEO!」 你想:「查Google不就有了?」 我一開始確實透過Google了解SEO的意思,並且知道他的中文全名是搜尋引擎優化;我也參加了校園內舉辦的講座,聆聽業界人士如何運用,但...卻沒有然後,我來到了SEO實戰營,自己體會SEO的神奇之處,也搬了不少好處走XDD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老師你念政大?阿你現在在這裡?」 「對阿,不然你覺得念政大應該要去哪裡?」 「念政大不是應該要走什麼法律還是政治嗎?」 「我念的是心理系(苦笑)。」 「心理系?是那個佛教的系嗎?」 「不是。」 「喔老師那你念政大,做這個工作好嗎?」 「不然你覺得我應該做什麼?」 「感覺就是要走軍公教才好啊。」
其實不只是大學生,我覺得任何會把空閒時間用來滑手機、純看電視或放空的人都適用這種規則──
Thumbnail
請不要再像個夢想進入首爾大學的高中生一樣,嚮往自己擁有與其他人相似的資歷、年薪和職業。真正的幸福不是校徽或大企業光環所能給予的,而是透過回答「我是誰」而領悟的。我們真正該穿上的不是校徽,而是自己的名字,現在領悟這點還不算太晚。
如果你是從養成孩子的習慣下手,就不會有這種【我不會教的挫折感】。你就是因為追課程,讓學習無法脫胎換骨,既然脫離學校,就應該走自己的路。 考第一名不能成為施教者首要目標。 我不讓我家自學生在國中階段繼續留在體制學習,更完全以脫離考試的路線來做學習規劃,原因就是我要做的是培養能力。
Thumbnail
資料,不管是對是錯,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分析資料的演算法又是另一個百分之百的黑箱子。而這兩個黑箱子疊在一起,竟然有如此大的權柄。
Thumbnail
我說:「我想學SEO!」 你想:「查Google不就有了?」 我一開始確實透過Google了解SEO的意思,並且知道他的中文全名是搜尋引擎優化;我也參加了校園內舉辦的講座,聆聽業界人士如何運用,但...卻沒有然後,我來到了SEO實戰營,自己體會SEO的神奇之處,也搬了不少好處走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