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私信|Lizzy ✕ Sandy|《決勝女王》:在追求勝利以外……(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andy:

看完潔西卡.雀絲坦主演的《決勝女王》,我一直在想,勝利是什麼?在人生裡頭怎麼樣算贏?

《決勝女王》的內容是真人真事改編,茉莉.布魯在家教嚴苛的家庭長大,有兩個優秀的弟弟,她原本是很有可能拿下奧運獎牌的滑雪選手,卻在某次滑雪競賽因為與技術無關的意外,提早結束運動生涯。原本打算念法學院的她,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幫老闆打理私人撲克賭局,就這樣,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女孩,在洛杉磯接觸到好萊塢明星、商業大亨、超級運動員等等,每場牌局都可拿到相當可觀的小費。茉莉也越來越知道怎麼打扮自己、照顧客人,讓名人們想參加她經手的賭局。

茉莉不是會被輕易擊敗的人。光看她早年把「滑雪」當目標時,是用什麼樣的意志力與幹勁在拼命,就知道她與生俱來不放棄的決心。明明她有一切理由對滑雪感到疲憊、無力、想放棄:父親對她的訓練嚴苛至極,兩位弟弟又超級優秀,不僅課業表現亮眼,也都是運動健將,再加上她 12 歲時曾經因為急性脊椎側彎,做過大手術,身體裡有許多小金屬棒,醫生堅定告知她運動生涯到此結束⋯⋯種種因素湊在一塊,換作其他人,相信都不會想繼續堅持滑雪。然而茉莉還是撐到將潛力發揮到最大之後,才肯罷休。

經營賭局也是。她大可專心當個助理與聯絡人,幫老闆做牛做馬,在老闆說「妳拿的賭局小費夠多了,助理薪水不發了」的時候乖乖認命,反正優渥的小費夠她吃好穿暖了,何必跟老闆鬧翻,冒險自起爐灶?又或者,在某位主要玩家毀了她的局之後,她也大可帶著這幾年存的錢,去過過輕鬆點的人生,畢竟負責賭局的那些年,每天每夜的壓力都極大,既然脫離了,何苦又到紐約開闢戰場,在不熟的地盤重新開始?

是不是因為,當年的滑雪經驗,讓她一直有「如此靠近成功、卻未真正成功」的遺憾?所以她還是在明知風險不小的情況下,繼續拼命?

每本心靈叢書都在教人「放下」才會快樂,但哪有那麼簡單呢。

1936 年的奧運,也就是惡名昭彰的納粹奧運,美國黑人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在田徑場上拿下四金,在德國的種族主義與美國的白人至上氛圍中,傑西.歐文斯在當時到甚至今日、都是重要的精神象徵。然而,在男子 200 公尺項目輸傑西.歐文斯 0.4 秒的梅克.羅賓森(Mack Robinson),由於只拿下銀牌,回國後沒有頭條,沒有代言,什麼都沒有,於是去當清潔工。更殘酷的對照是:梅克.羅賓森的弟弟正是傑基.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現代史上第一位非裔球員,名揚海內外。我不知道梅克.羅賓森內心如何看待這一切,我希望他感到滿足無憾,但的確,那個 0.4 秒,似乎乘載著無限可能。

茉莉.布魯的拚勁、打不倒的精神,是為了內心的快樂平靜?還是她也在追那個 0.4 秒呢?那個決定妳一生在歷史上站到什麼位置的 0.4 秒?

Sandy,我想,我們都曾是很好勝的女生吧?還記得妳我在高中時期,對各種知識都是那麼熱切地想了解、想追尋,大學選擇的學校與科系,也都是他人眼中「通往成功的鑰匙」。不過我的人生重心轉變之後,現階段能把家顧好、孩子平安、有人喜歡我寫的文章,就是一種勝利了,我感受到自己個性、喜好與人生階段的限制,也接受了它。不曉得妳現在對「勝」的定義與感覺,又是什麼?妳在茉莉.布魯身上,看見了什麼?

Lizzy

Lizzy:

妳問我,我現在對「勝」的定義與感覺,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很聰明,妳假設了我對「勝」的定義,已經跟過去的認知有所不同,事實上也真的是如此。我從小就是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對自己擅長的事情也有清楚的認知。在不擅長的領域中,我倒是沒什麼勝負慾;在擅長的領域中,我一向盡心盡力。好勝的我,總是很難接受自己技不如人,也不喜歡不被重視。

進入職場後,更是如此。旁人看我,總覺得我像是被什麼力量驅趕似地,不待他人鞭策、總是使命必達,彷彿設定了一個跟「驢子前方懸吊的紅蘿蔔」一樣的標準,苦苦追趕。

妳說:「茉莉.布魯的拚勁、打不倒的精神,是為了內心的快樂平靜?還是她也在追那個 0.4 秒呢?」

茉莉.布魯在 2013 年之前的人生,絕對是他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書念得好、滑雪成績排名北美第三,雖然沒被選進奧運代表隊,但怎麼說都還是位「文武雙全」的頂尖人才。受傷退役之後的職涯發展之路(Career Path),也是令人欽羨的模式。

跟茉莉.布魯幾乎同年的我,被灌輸的「理想職涯規劃」是這樣的:每一份新工作,都帶著你原先會的本事(符合 40% ~ 50% 新工作的職掌)去應徵,再從新工作中學到你原先不會的項目(另外 50% ~ 60% 新工作的職掌),依此類推下去,學到的專業便會越來越多,事業版圖便能自然擴大。

茉莉.布魯的職涯,完全就是這個理想的模式!

學生時代的她在各處打工,嫻熟服務與酒促的工作,帶著這樣的服務技能以及她的 excel 能力,她當了老闆(Dean Keith)的特助,開始打理老闆的私人撲克牌局。對「特助」這個工作來說,其中 40% 必備的能力(服務技能與 excel 技能)是她原先擁有的,她從這個工作中,學得另外 60% 必備的能力——熟悉撲克原理以及與有錢人相處的方式。

她的第一次單飛主要來自熟客相挺,然而她的第二次單飛並不是偶然。帶著對經營私人賭局的嫻熟,再加上從撲克中洞悉到的 Bluff(虛張聲勢)技巧,茉莉.布魯可以說掌控了 50%「換地方重新出發」必備的技能。她從東岸以神秘之姿東山再起,邊開張邊學其他 50% 的技能——更高額賭金的掌控能力與更高風險的承擔能力。

只是這一次,她採用的方法跨過了法律的界線。否則,這種職涯發展的過程,比升遷教科書還要精采、還要勵志,知道她的故事後,很難不崇拜她。

她的職涯發展模式,曾經是我想複製的模式,也曾經是我心中的「勝」和「成功」。只是,我發現我被交付更大任務的時候,只有「當下」感覺很有成就、很自豪,但是大部分時候只是在與時間競賽、與壓力相處、與效率搏鬥。「完成任務」也不會給我帶來額外的喜悅,因為我早知道能夠完成,也盡心盡力去完成。

體會到真正的成就感與完全的喜悅,發生在開始帶人之後、來自團隊成員的回饋:「謝謝妳,因為妳的指導和鼓勵,我也享受到了什麼是『樂在工作』。」生平第一次,我發現:原來「助人」真的可以帶來快樂。更妙的是:原來「工作」可以與「助人」結合!只要我當一個稱職的好老闆(或是好同事),讓我的團隊成員(或是合作成員)學到想學的、發揮能發揮的、讓他的光芒被看到,他就會滿意!而我也會開心!

從那天起,我的「勝」,或者說,我定義我在職場裡的「成功」,就是「讓跟我共事的人工作得很快樂」。

茉莉.布魯在追求什麼?她的拚勁從何而來?電影給的其中一個答案,跟真實生活的她某次接受訪問的答案不謀而合:她想要在她的家庭中有存在感,特別是那個把滑雪看得如此重要的家,那個總是偏愛弟弟們的家。她想要父母的關注和認可,但是不再滑雪的她,特別不想靠著家庭的力量重新站起來,她想靠自己的力量證明她可以發光發熱,一樣可以攀到名利的頂峰。

妳問我,我從茉莉.布魯身上看到了什麼?我看到了她的奮不顧身,來自對成功的執著。那份執著,直到心知肚明的父親幫她說出來了,她的「勝」和「成功」才終於與傷痛分道揚鑣。

茉莉的父親在紐約的小滑雪場,以心理分析師的角度登場。對待他那個疲憊不堪、無助、想要溜個冰自娛的女兒,這次,他終於有了一個權威父親以外的角度。他引導茉莉問出:「為什麼偏愛弟弟?」然後娓娓自陳,他發現小茉莉目睹了自己的外遇,「惱羞」只得轉化為嚴厲的教養與疏離的姿態,以求掩飾自己的難堪。

帶著傷痛過日子、帶著無法釋懷過日子,帶著父母的眼光過日子、帶著同儕的眼光過日子、帶著老闆(或是前老闆)的眼光過日子,同時還要奮鬥向上。茉莉.布魯奮鬥與掙扎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縮影。

我們的奮鬥和拚搏,常常來自傷痛、心有不甘、想要證明自己……等驅策,靠著這些力量,我們追求著成功,追求著被認可,這些過程看起來總是很勵志。我的身邊不乏成功或是勵志之人,但是更多的是仍然困在這些陰影、眼光、與驅策中的人(包括我自己也常在掙扎),甚至有人到了 40 歲與父親或是母親仍然不能和解。

我們能不能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不能放過那些眼光下的自己?能不能讀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再找尋他人眼中的鼓勵或讚許?然後,我們的成功或是勝利背後,也許能少一些傷痛或是憤怒,或者,我們就能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勝利。這是這些年,我的自問與修行。

我的感覺裡,我們都是想要活得瀟灑的女孩,總能豪氣地把某些無聊的人言拋諸腦後。不過,隨著生活角色的變化,我們可能不能免俗地,在某些眼光裡掙扎向上。妳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嗎?另外,身為兩個孩子的媽的妳,那些茉莉跟她父親相處的橋段,給了妳什麼樣的發想或是感想呢?

Sandy

(全文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raw-image

Sandy Yu,台大法律畢,大三大四因為地利之便,幾乎天天向國家電影資料館(現在的國家電影中心)報到。

畢業後做過媒體業務、外商公司品牌經理、現任零售業採購處資深經理。喜歡寫作,相信寫作是一種對翱翔的渴望,搜尋「瑪戈的部落格」看最新作品。


【釀電影】2018年3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釀影評》專欄
〈《淑女鳥》:畢業哈哈哈〉by 孫雅為

《釀私信》專欄
Lizzy X Sandy|〈《決勝女王》:在追求勝利以外……〉(上)
Lizzy X Sandy|〈《決勝女王》:在追求勝利以外……〉(下)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優秀的競速滑輪溜冰高手-丹·詹森 雖然非常優秀 但總會有些狀況影響他獲勝 在1994年的奧運上 他改變了自己的心態 從對未來期待獲勝的落差- -負面 改為對過去總總收穫的感恩- -正面 也因此最後完成近乎完美的比賽 想改變要多練習 第一:心態 第二:模擬 第三:放下
Thumbnail
文中提到 優秀的競速滑輪溜冰高手-丹·詹森 雖然非常優秀 但總會有些狀況影響他獲勝 在1994年的奧運上 他改變了自己的心態 從對未來期待獲勝的落差- -負面 改為對過去總總收穫的感恩- -正面 也因此最後完成近乎完美的比賽 想改變要多練習 第一:心態 第二:模擬 第三:放下
Thumbnail
在鐵人三項賽事訓練中,我重新思考了一本運動員寫的書。書中提到,獲勝後的失落感可能源於犧牲了其他生活層面。我認為,除了追求成就,我們也應該思考自己的使命、持續學習,並與他人建立連結。這樣的心態讓我在人生路上更加確定。
Thumbnail
在鐵人三項賽事訓練中,我重新思考了一本運動員寫的書。書中提到,獲勝後的失落感可能源於犧牲了其他生活層面。我認為,除了追求成就,我們也應該思考自己的使命、持續學習,並與他人建立連結。這樣的心態讓我在人生路上更加確定。
Thumbnail
沒有人想要吊車尾。有些人被稱為贏家,有些人被稱為萬年輸家。即便已進入國家隊,屬於全國最頂尖的選手,但我很快就感到恐懼與絕望。身為新加入的女國,必須努力和前者(贏家)扯上關係,而非後者。
Thumbnail
沒有人想要吊車尾。有些人被稱為贏家,有些人被稱為萬年輸家。即便已進入國家隊,屬於全國最頂尖的選手,但我很快就感到恐懼與絕望。身為新加入的女國,必須努力和前者(贏家)扯上關係,而非後者。
Thumbnail
〔前言〕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在追尋著被定義出來的標準,來獲得名次與獎項,進而獲取「成功」。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只能以輸贏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嗎? 《長勝心態》的作者是領導力教練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她曾經是奧運划船選手,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三屆奧運與六屆的世錦賽。她發現在過去
Thumbnail
〔前言〕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在追尋著被定義出來的標準,來獲得名次與獎項,進而獲取「成功」。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只能以輸贏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嗎? 《長勝心態》的作者是領導力教練凱絲畢曉普(Cath Bishop),她曾經是奧運划船選手,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三屆奧運與六屆的世錦賽。她發現在過去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拿銅牌可能比奪銀牌更快樂?從心理學看東奧,反思「期望」與「成就」的關係。 1. 反事實思考; 2. 「差一步就能打敗第一名」; 3. 表情騙不了人,銀牌選手通常難掩失落; 4.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拿銅牌可能比奪銀牌更快樂?從心理學看東奧,反思「期望」與「成就」的關係。 1. 反事實思考; 2. 「差一步就能打敗第一名」; 3. 表情騙不了人,銀牌選手通常難掩失落; 4. 一個人如何主觀看待他的成就,比成就本身更能影響情緒。
Thumbnail
「通常我想要猜想未來的人生,可是幾乎總是猜錯。人生那些看似「難以定義的經驗累積過程」,反而成就了現在的樣子」 「細數自己的生涯道路,想到自己不斷切換跑道,迂迴到連自己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Thumbnail
「通常我想要猜想未來的人生,可是幾乎總是猜錯。人生那些看似「難以定義的經驗累積過程」,反而成就了現在的樣子」 「細數自己的生涯道路,想到自己不斷切換跑道,迂迴到連自己都會感到不好意思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Thumbnail
這本書是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的自傳,說是自傳,但其實整本除了描述她的經歷與故事,不只透露出她同樣身為職業婦女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及兩難,更多的是在傳達她這一生所維護的信念,以及自身的價值觀。
Thumbnail
這本書是歐巴馬的夫人,蜜雪兒的自傳,說是自傳,但其實整本除了描述她的經歷與故事,不只透露出她同樣身為職業婦女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及兩難,更多的是在傳達她這一生所維護的信念,以及自身的價值觀。
Thumbnail
和經常犯錯的人比賽時,無論是下棋還是打球,我們不需要技術有多高,只要少犯錯誤,等著對方出錯,我們就能獲勝。 人生和職業也是如此!
Thumbnail
和經常犯錯的人比賽時,無論是下棋還是打球,我們不需要技術有多高,只要少犯錯誤,等著對方出錯,我們就能獲勝。 人生和職業也是如此!
Thumbnail
有時候,要說「我愛你」真的很難。尤其對於想維持「堅強」形象的人,談愛太困難。我們寧可叛逆、互罵、冷戰,也無法向對方先示弱,承認「我好愛你、我好需要你」。《決勝女王》的好勝父女檔,讓我看見自己與父親的影子,還有我們的溝通障礙。
Thumbnail
有時候,要說「我愛你」真的很難。尤其對於想維持「堅強」形象的人,談愛太困難。我們寧可叛逆、互罵、冷戰,也無法向對方先示弱,承認「我好愛你、我好需要你」。《決勝女王》的好勝父女檔,讓我看見自己與父親的影子,還有我們的溝通障礙。
Thumbnail
我們能不能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不能放過那些眼光下的自己?能不能讀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再找尋他人眼中的鼓勵或讚許?然後,我們的成功或是勝利背後,也許能少一些傷痛或是憤怒,或者,我們就能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勝利。
Thumbnail
我們能不能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能不能放過那些眼光下的自己?能不能讀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一再找尋他人眼中的鼓勵或讚許?然後,我們的成功或是勝利背後,也許能少一些傷痛或是憤怒,或者,我們就能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勝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