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外觀點」系列:對於佛教,我有一些零碎的想法

2018/12/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佛教的某觀念被推到極致的後果是:大幅地削弱自身的淨化能力。信徒害怕造業,對於那些擺明違反教義的人(不巧,通常是所謂的「大師」) 相當客氣,既不敢質疑他們那些具有爭議的言行,也不敢要求他們接受第三方的檢驗,結果不但讓他/她逃過應有的制裁,還讓他/她毀壞佛教在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形象。
如果佛教界的多數信眾擁有足夠的思考能力,會有那些貌似老鼠會的佛教團體橫行全台嗎?如果多數佛教徒勇於質疑、批判,那些「上師」、「活佛」哪敢搞什麼「聖胎計畫」、「男女雙修」這種嚴重違反佛門清規的事情呢?上述的現況正好應驗了幾句老話,那些作惡的僧人、居士毫無例外地「柿子挑軟的吃」、「雷公打豆腐」、「欺弱畏強」……。
2.
我贊成尼采的看法:釋迦牟尼其實是婆羅門教的改良者,佛教是日後形成的,而非釋迦牟尼修行之初刻意創造的宗教。
3.
台灣某個知名又資源眾多的佛教團體,寧可墨守成規搞放生、做大法會,就是不願意順應時代潮流資助環保團體,或投入流浪貓、狗的認養、保護工作,實在很可惡!
4.
大家濫印〈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等的佛經,所造就的問題有三點,分列如下:
(1).浪費社會資源:成千上萬的〈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等的佛經被印製出來,可是「供過於求」,結果這些佛經大部分都堆在全台各地的宮廟寺院,積灰塵、占空間。「佛經」,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造成宮廟寺院、圖書館等單位的不便:大批的佛經,包括有聲書、光碟,既不能拿去回收,也不可以扔掉,又無從還給當初印製與分送的人,宮廟寺院、圖書館等單位只能被迫貯藏那些物品。這,實在是把自己的功德建立在別人的不便之上,同時也是把自己的業障「變相轉移」到那些接受佛經的單位。
(3).影響佛教自身的傳承:絕大多數消業障、做功德的人會選擇〈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輕薄短小、又有「實效」(都是一面之詞)的經文,沒有多少人會想助印其他的佛經。有幾次,我曾幫自家附近的市立圖書館及慈護宮整理捐書櫃,發現:幾乎找不到〈法華經〉、〈華嚴經〉這些厚實的佛典,即使是〈六祖壇經〉、〈無量壽經〉這些相對簡短的佛經,無論是版本數及每種版本的印製數量,也遠比〈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佛經少得多!
同樣都是佛的智慧,所得的關愛卻十分懸殊,十足展現佛教徒的分別心及自利心。對於能消除業障、增進福報的東西,大家拚命印,反之,則不理不睬,如此一來,人們對〈金剛經〉、〈地藏經〉、〈心經〉、〈阿彌陀經〉等佛經的接受度,一定遠勝於其他佛典。時間一長,兩者的社會影響力及流傳後世的機會,之間的落差將會越來越大,而且難以解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