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成本叫溝通成本

2019/06/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溝通的好與壞一直都是企業的關鍵之一,但是溝通中所帶來的時間成本耗費往往都是比較隱性的,也難以計算。以下是從我的工作經驗所歸納出的幾個可能造成高溝通成本的原因。
1.專業差異:記得當初我剛到電商任職時,對於程式語言沒什麼概念,工程師的對話都是中文,但一點也聽不懂,每次的溝通都需要耗費很多時間理解,尤其是招募上人才規格的需求也是模模糊糊,後來花了不少時間請教工程師及其主管,請他們用白話來解釋其中原理,再加上自己的自主學習才克服了這個障礙,雖然還是不會寫程式,但起碼能知其然。另外我想這也是有人推動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原因,有時候就是這種化簡為繁才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2.學歷差異:在傳產製造業比較容易遇到學歷落差的問題,需要把彼此的語言調整成比較接近的思路以及邏輯,有時候雙方的理論基礎差異較大時,很容易造成基本概念跟觀念上的不同而產生溝通上的障礙,雙方根本不在同一個平台或頻道,要怎麼溝"通"呢?
3.語言差異:不同的語言和方言的使用,也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困難,甚至會180度的理解差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在東北上班時的經歷,東北話中有很多我們在台灣不曾聽過的特殊詞彙,好比"咋的"、"幹蛤"、"埋汰"、"墨嘰",且光遼寧省內的口音就有許多不同,使得我當初鬧出不少笑話,也難怪當初要推廣普通話,否則根本無法溝通。在大陸的後期,已經把自己訓練到一聽對方說話就可以分辨是哪個城市來的,真的很有趣。
4.文化差異: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差異也是非常驚人,大家認為的正常可能不是一個正常,所以容易產生衝突,需要花時間了解彼此對外文化內涵才比較能減少溝通成本。
5.立場差異:這個是我覺得最不容易的一點,立場的差異可能來自不同單位造成,也可能來自不同層級所造成的,如何更全面且宏觀的來換位思考是最挑戰人性,所以進而帶出的溝通成本最高,也因為這個差異大多來自於本位主義,所以不好打破,需要大家也一致的共識,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才能創造出價值。
對於HR來說,溝通很值得學習的功課,學習說人話(白話)以及用更宏觀的換位思考,會幫助我們的工作展現更上一層樓,否則容易事倍功半的瞎忙,讓高溝通成本吃掉了寶貴的時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Bruce Yao
    Bruce Yao
    從事人力資源相關工作近10年時間,其中有過2年大陸工作經驗(陸資),擅長教育訓練以及大量招募,曾在電子商務完成近200名軟體工程師招募,以及協助建置新成立辦公室及軟體及美國客服團隊;近兩年也在製造業有大量且快速招工經驗(兩年600人),具備開發新的招募管道(線上與線下)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