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爪夷書法課題,表面上吵的是馬來西亞華文小學與淡米爾小學在上國文(馬來文)課時是不是要學習爪夷文字的課題,實際上卻是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以來一直沒有辦法達成共識的公民權問題。
馬來西亞
憲法只對馬來人和土著做出定義,雖也認可其他族群的語言使用與宗教信仰的權益,但馬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傷害或可能傷害其他族群利益的政策推動,史上最有名相關事件大概是1987年因政府派遣不諳華文的教師擔任華小行政高職、而最終引發的
茅草行動。爪夷文的推行因也有馬來化與伊斯蘭化非馬來穆斯林的嫌疑,不同方面吵起來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政策再迴轉:聚光燈下窘困的教育部與行動黨
何謂爪夷文?根據馬國國家語文局出版的第四版《馬來文大辭典》說明,爪夷(jawi)既是馬來(Melayu)的意思;爪夷文字則是指用來書寫馬來文、以阿拉伯文字與其他附加文字的一種文字體系。
國民型小學的國文課將在2020年增設爪夷書法單元的消息,是在7月25日《星洲日報》報導後引發討論。據悉,新的課程綱要除了語法、造句等基本應用,也加入語文美學,包括以藝術角度鑑賞爪夷文。
針對此事,教育部當日馬上做出澄清:這本原定於2020年推出的小四國語課本共162頁,爪夷書法藝術(seni khat)只佔課本的6頁,而且沒有被納入考試與評估範圍。
隔日,教育部也舉行對話會,與會者包括教育團隊和非政府組織。不過,出席對話會以後,大馬華文理事會對外的聲明是他們絕對不會支持把爪夷書法納入國文課程,反而認為它應該被歸類於美術課。他們認為,華小生在學習國文已經受到很大的壓力,增加爪夷書法單元不但對學習馬來文沒有意義,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自1954年便成立的華教運動先鋒——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也
表示,事前對爪夷文會被納入課綱的事情完全不知情。而且根據官員的匯報,由於學生必須認識、辨別及閱讀爪夷文字母與發音,顯然並不只是藝術鑑賞。
7月31日,率先發難的竟然是希望聯盟政府的成員黨、也是副教育部長張念群隸屬的政黨——民主行動黨的州議員與基層。他們聯署要求行動黨的部長們阻止爪夷書法課被強加在教育制度。他們認為,有必要防止爪夷文進一步體制化,因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語境裡,爪夷文已經成為伊斯蘭黨玩弄種族課題的手段,例如,反對黨伊斯蘭黨執政過的吉蘭丹和登嘉樓州皆曾強制商家在廣告牌上增加爪夷文。如今,國陣執政的彭亨州也已經發出類似的通告。
主要由非馬來穆斯林領導的民主行動黨,理應是希盟政府在這場風波裡的主要對外調解人。可是黨內議員與基層的反撲,也意味著他們在承受希盟成員黨、華社與反對黨的多面夾擊之際,還得面對內部成員的質疑。
摘自《中國報》: 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與教育組織交流。
雖然如此,教育部在8月2日依舊表示爪夷書法將會按照原定計劃在華淡小推行,並強調它不會加重師生負擔。除了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部長馬智禮也在隔日接受媒體的訪問,認為(一)國人應該共同賞析和體驗國家的歷史遺產;(二)我們應該接納及珍視彼此的差異;(三)我們要互相尊重;(四)我們應該尊重差異之餘彼此學習。
同日,首相馬哈迪終於針對此事
開腔,但卻無助於阻止風波的惡化。因為他說,反對的人只屬於一小部分,並不會影響政府對此課程的推行。
在董總等組織反對之際,教育部於8月6日發布了爪夷書法課的《
問與答》,卻又同時證實了爪夷書法教學不僅實施於小四課程,之後也會在小五與小六推行。 8月8日,教育部又再次
宣布,爪夷書法單元將會從原定的6頁減至3頁,內閣議決授權讓教師決定如何教導這3頁內容,首次在此課題上做出了退讓。
(教育部長馬智禮:不是爪夷文,是爪夷書法)
即便如此,這項退讓並沒有讓各造滿意。同時董總的聲明也掀起了一大浪,既他們堅持撤銷爪夷書法教學,並認為爪夷書法作為阿拉伯書法,是推廣可蘭經和傳播伊斯蘭教義的文體。他們不願華淡小的非穆斯林學生被強制學習涉及宗教教義或元素的文字。
稍後,雖然財政部長、也是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以及張念群皆兩次對外澄清,爪夷書法課已經在內閣議同意下被列為選修課,但以董總與泰米爾文基金會為主的非馬來穆斯林團體依舊無法接受,強調政府應該重新與利益相關者商談再做定奪。
直到8月12日,不但風波未能平息,更傳出多名部長反對爪夷書法教學的施行。於是,林冠英承諾會在內閣會議裡重新討論。但首相馬哈迪再次
開腔時,卻直指董總是“種族主義者“,總是跟政府作對。此舉引發馬來社群對董總的輿論抨擊,甚至報警要求調查董總。
8月14日,教育部再次發
文告,表示內閣的最新議決是,爪夷書法課只有在國民型小學的家教協會、父母和學生同意後才能落實。至於國小則會如常落實。
風波難息:“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可是,誠如林冠英接受《東方日報》
訪問時所說,即使內閣已決定不強制教導爪夷書法、不考試,但“這肯定無法滿足所有人“。更何況此議題之所以觸動不同群體的神經,與去常年累積下來的各種恩怨與不信任有關。
雖然這場風波的根源早已被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所預見,並在爭議爆發前就已經揭露“族群互不信任而導致風波”的
言論,卻不幸被媒體帶離了風向。而且,以部長身份說這些話也有為政府那不得人心的政策開脫的嫌疑。
在這場風波中,不幸被帶離風向、而且越吵越糊塗的案例有好幾個。叫人憂心的不但是政府的應變能力,還包括政治人物的素質、涵養與知識水平,媒體對國內議題的掌握程度與操守等等。
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事件的引爆者《星洲日報》。不但整個事件的原點是來自於《星》7月25日的一篇報導,《星》在之後也陸續掀起其他爭議。其中一項是前述的“曲解劉鎮東事件”,另一項則是8月1日報導的 “
董教總反爪夷書法集會”。雖然董教總事後澄清,有關活動只是邀請各族團體代表參加內部會議,但董教總可能舉辦集會的報導被《馬來西亞前鋒報》引述報導之後,引起馬來組織的激烈反彈。
在爪夷書法被納入課綱的消息傳出後,教育課題很快地就變成沒完沒了的政治口水戰。主要爭議的點在於華小與淡小在國文學習上的負擔問題、爪夷文的實用性,還有推廣爪夷文是否是伊斯蘭化政策的一部分等等。值得關注的幾項言論如下:
1) 國內貿易與消費者事務部副部長兼民主行動黨砂拉越主席張健仁原在7月29日說明,爪夷文被納入課綱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與了解馬來文的文字歷史,既馬來文從爪夷文到羅馬字母的演進,但到了8月4日卻又
說,因為華社反彈太大,看似不適合推行。他建議將此事帶入內閣討論,並希望爪夷書法課可以被列為選修課。
2) 8月5日,雪蘭莪州新古毛州議員李繼香上傳照片表示華小5年級的課本在6年前已經開始教導爪夷文,不明白反對者為何今日還如臨大敵。不過,前教育部副部長張勝聞則
反駁,目前5年級的國文課本公介紹了不同語言的書寫藝術,李繼香只展示爪夷文那一頁,顯然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3) 希盟政府也不免俗地將此事歸咎於前朝政府的錯,持有此言論者包括雪蘭莪州行動黨署理主席
歐陽捍華、行動黨資深領袖
林吉祥等。
4) 8月11日,掌管團結事務的首相署部長瓦塔慕迪發文告表示反對實施爪夷書法教學,並表示多數內閣成員不贊同這項措施。可是其高級私人秘書亞倫齊魯巴卡卻在隔日否認曾發出這份文告,惟媒體《當今大馬》掌握證據。
5) 8月12日,行動黨居鑾國會議員黃書琪對華團回報和解釋時惹議,因為她以黃色書刊為例,解釋爪夷文子在1956年以前普遍被視為是馬來文的書寫系統,包括各種閱讀材料,並不限於伊斯蘭書寫。黃書琪雖然公開批評她的觀點被反對黨馬華和巫統斷章取義,以操弄種族情緒,但巫統青年團團長阿斯拉夫還在是8月17日與50名示威者到其服務中心前抗議,並用粗口羞辱她。
除此之外,本文主要透過《當今大馬》的報導來理解整個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但在整理之際,也發現該媒體英文版因有較多不同族裔作者的時評、來函與留言,使讀者在閱讀不同語言的界面時,對事件的發展始末有不太一樣的觀感。雖然這個情況只能說明《當》不同語言的版位是由不同的團隊分開處理所致,但這似乎也反映了不同語言的媒體會因為語言群的不同,所展現的事件面貌也會不盡相同。
多元社會如何共創美好未來?
在爪夷書法課題吵得不可開交的八月,正好也是馬來西亞的第62個國慶月。
希盟內閣執政後面對最大的批評恐怕是政策不斷“迴轉“(國內用語為”
U轉“)的問題,既推行的政策一旦受到壓力或反彈,便會被撤回。表面上看似尊重民意,實際上有民粹、不尊重專業之嫌,不但政治立場搖擺,危機處理能力也不足。
更何況,馬來西亞的族群爭議獨立建國近62年至今從未停歇,希盟政府如果只在政治利益基礎上結盟,在馬來文化與伊斯蘭教佔有尊崇地位的社會契約中,恐怕不會有太大能力走出前朝政府各族協商的老路。換句話說,基本的公民權益似乎有必要明確地被法律所保障,才有辦法消解多餘的顧慮與無謂的爭端。
爪夷書法爭議發生20餘日,幾乎沒有看到語言或教育專家評述。多語教育環境中的語言教學應該是什麼樣的面貌?唯一接受媒體訪問的是博特拉大學馬來文學系講師
維嘉雅雷芝米教授,但她作為課程編委之一,其立場與教育部一致。8月9日,她更因為被某非政府組織
恐嚇,臨時取消了一場電視訪問。
爪夷書法課題是否還會延燒或升級,依舊得視希盟政府是否能夠提升其應變能力。巫青團團長阿斯拉夫已透露,反對黨巫統與伊斯蘭黨將在近期於首都吉隆坡舉行大集會,以拯救馬來西亞,以
抗議希盟掌權所導致的族群分化。希望它不會發展成最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