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接觸到幾位企劃新手,提醒了我”不可能”這詞的確不能亂用。
有人說,老師的無心之言,卻可能影響學生的一輩子。
這是事實。(沒有要恐嚇老師們啦)
無論是在學時,或出社會後開始接觸資淺同事,其實得開始了解「指導」與「規範」的區別。
「指導」是一種引導,一種開放式的教育態度,不要太侷限也不用太設限;除了確認對方的適合資質,也需要開啟他的興趣、熱情與創意勇氣。
但「規範」就不一樣了。往往是擔心相關利益受損,而告知行為規矩、標準流程並熟悉理解;並不希望對方去想像太多、嘗試太多,基本上乖乖聽話練習就好。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大學時的一次設計課。
猶記在大三期中,一次的設計題目是"戶外大型藝術裝置":主題、尺度、預算等都不限制,完全自由發揮。
而我設計了一個”猶太人屠殺集中營”的紀念碑+水池。(年輕時好激進XD)
但在過程討論中,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建築師教授,卻說了至今仍讓我記得的話:
「你這個"不可能"蓋得出來。」
「這個頂板斜度太大,結構上"不可能"做得出來。」
依稀記得,經過幾次討論後,老師還是讓我以此繼續發展設計,但他的反應卻使我謹記在心。
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基本上很少有"不可能"蓋出來的建築,更何況如果業主有錢、有時間又有高端技術。
而且我的設計,只要在地底埋設長型基礎,能承接並吸收地面上的屋頂重量,應用槓桿原理就可以達成。
老師反射動作所說的"不可能",正代表著「經驗盲點」。
通常「資深」代表「經驗豐富」,但也代表著「觀念受限」,而容易產生盲點。
哪種文案不建議寫,哪個商品不建議賣,哪些媒體不應該買,哪位客戶不用去拜訪。常是依循經驗所產生的指導方針,卻也因此常出現「不可能」。
但是行銷、設計或企劃、策展領域,「不可能」這件事可沒那麼容易說得準。
十年前誰想得到社群當道?五年前誰會注意展覽可以打卡、三年前誰能猜到KOL變成業配主流?
所以在這行,不要常說「不可能」。
身為前輩,我們可以啟發指導,也該監督與指正,但不要太過限制。
「鼓勵嘗試」和「激勵創新」,永遠是引導團隊最應有的態度。
凡事不要先限制自己,要多看、多聽、多了解最新的趨勢技術。
經驗或許需要時間累積,但創意始終需要年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