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從不同角度聊到這個問題,跟大家來聊聊~
公司內總是會發生新世代與資深員工的認知衝突,在最近一次衝突處理中,資深員工迸出一句:「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難控制了」,年輕員工回答說,世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重視福利、重視權益、不願意加班、注重工作生活平衡,過去的方法不可行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傍晚,在跟前同事的閒聊中又剛好聊到這個議題,但這次卻是從員工的角度思考。前同事說:「我們這樣爭取權益是對的嗎? 可以公司又要我們努力工作,又不願意給津貼或更好的福利。資深的同事告訴我『你又還沒幫公司賺錢,要爭取什麼福利?』,但現在的世代就是重視勞工權益阿。」
同一個議題,不同的角度,資深員工認為年輕人要的越來越多,越來越難管;另一邊,年輕人也在思考,爭取福利是對的嗎? 還是應該要先幫公司創造收益,才有資格爭取權益呢?
那麼資方呢? 資方怎麼想「員工福利」這件事呢?
其實都是投資
從資方的角度,選擇改善或不改善員工福利,最核心的考量點其實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投資」。有句話從員工角度聽起來也許格外刺耳「老闆開公司不是做慈善的」,換句話說,決定公司願意給出多少福利的,一直都是「值不值得」。
舉例來說,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讓受雇者時不時萌生離職的想法,不妨想想,為什麼公司「不怕」員工離職。是不是公司的薪資給的其實不錯,外面排隊想進來的人很多;是不是這份工作內容的門檻很低,不需要尋覓專業人士;是不是這份工作的內容很容易培訓;是不是人員留職的平均年限大於培訓所需的時間。如果你是老闆,你不怕找不到人、不怕要花過長的時間培訓,這樣你還會願意額外投入資源提高員工福利嗎?
又,拿我們公司舉例,我們是位於鄉下的傳統機械業,人才尋覓就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任務、培訓周期又長,人員離開後沒辦法立即補上,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公司福利、重視員工聲音,讓員工願意留下就是一件「不得不做的投資」。
資方當然會順應勞工權益抬頭、年輕世代的觀念差異等趨勢做出順應的人資政策調整,但最核心的考量還是「值不值得在員工福利上投入資源進行投資」。
我自己在英國以實習生身分工作時,因為語言能力所以需要花費比較多的工時來達成一樣的任務,當時的老闆過來關心我表現得如何,然後給了我一句「Good, That's why we paid you for (這就是我們付你錢的目的)」。
辛勞不是重點,投入資源能獲得什麼樣的回饋,永遠是資方思考的優先順序。
搞懂手中的籌碼,談判就明朗了
我們多數時候把雇傭關係想得過於複雜,但本質上雇傭關係就是一種「交易行為」的甲乙方關係。雇主付錢就是希望得到期待的效益,如果今天需要提高員工福利,那也是因為雇主認為投入這項資源有助於達成目標。對於受雇者而言,你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決定了握有多少籌碼跟雇主談判你的薪酬福利條件。是萬中選一的專業能力、是你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幫助雇主攻克各種挑戰或困難,還是什麼呢?
我遇過職場前輩,他跟公司談到的出差條件是無論出差到多遠的國家,都要在周五坐商務艙回台灣。他為什麼能夠? 公司為什麼願意?
公司雖然都有制度,但其實都有彈性空間,是我們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籌碼,是手中的籌碼決定我們能談到多少的條件。
心不委屈,錢給足
馬雲不是說過嗎,員工會離職就是「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但這句話沒說的是,每個人心中到位的錢、不委屈的心都不同,所以公司本來就端不出人人都滿意的菜 (上一篇才寫到:
怎麼做都有員工抱怨,所以呢?)。
馬雲這句話也點出受雇者最大的優勢:「選擇」。受雇者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有權利選擇離開、追求自己想要的薪酬條件、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模式,受雇者有權利離開自己不滿意的工作環境。
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有能力、有籌碼去達到那個心目中的目標。
文末想丟個延伸思考的問題給大家,你或妳認為-
「城鄉差距真正影響人才選擇的原因是什麼呢?」:城市與鄉下真的影響人才選擇的因素是什麼呢? 是機會、是舞台、是未來嗎? 這些差異是能透過薪酬福利加乘來補足的嗎?
無論是對於本文的〔員工福利〕議題深有同感,或持有不同意見,或覺得接班好鬧,都歡迎分享你/妳的意見與看法唷。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