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那為什麼地球人不用同一種語言就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台灣,母語使用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說國語大家才聽得懂」,當你表達你對母語的認同感,或者強調使用什麼語言是你的基本人權時,他們會看似客觀地跟你說:「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但這真的是他們堅持的理念嗎?
如果語言真的「只是」溝通的工具,那這些人應該堅持停止華語課程,學校全面改用英語授課,畢竟世界有超過半數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以語言工具論來說,沒有比英語更好的工具了。
但扣除單純逞口舌之快的人,台灣真正付出心力在推動全英語教育或以英語為國語的人少之又少,多數看似語言工具論者,其實都只是覺得本土語言教育浪費時間,他們認為台灣人只要會說華語,也就是他們口中的「國語」就好。
所以,無論華語作為唯一國語的支持者,或是多元母語都作為國語的支持者,其實都有同樣的觀念:語言之於民族,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語言之於個人,則關乎到個人如何形塑自我身分的認同
兩者對語言看法的歧見,僅是出於對自我身分認同的差別。
立委廖國棟在阻止官員台語答詢惹出風波後,也開始推動立院設置通譯
人類歷史上不乏真正的語言工具論者,過去歐洲的拉丁文,現在中國的普通話都是在這個脈絡下成為通用語,但最終,語言仍會因為當地文化的不同,自行發展出新的詞彙且離原始語言越來越遠,例如現在有人會用「臺灣華語」一詞來區分台灣人跟中國人語言的差別,新加坡也有新式英語Singlish,更不用說歷史更久的巴西葡語,即使你使用強制力迫使住在不同地區、擁有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一種語言,最終這個語言也多少會變成當地人的形狀。
19世紀時,一次更龐大的實驗是世界語的發明,過了一百多年後,這種人工語言至今據稱有200萬的使用者,他們都小心翼翼地不把自己的文化或習慣加諸到世界語中來避免改變,但語言學者發現,當這些使用者把世界語當成他們下一代的母語時,同樣的事情又會再次發生,不同地區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改變這個語言的發音及規則,而人們不可能時時刻刻緊盯著防止世界語變得越來越「本土化」。
世界語(Esperanto)的代表旗幟
當世界語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時,也同樣會因應文化產生改變,這表示世界語即使是人工語言,但這場創造地球通用語的實驗依然失敗了。那為什麼還有人在學習世界語呢?語言學者埃特林格(Marc Ettlinger)的觀點,也許很接近標準答案。
「當你聽到有人在說世界語,你馬上就知道,這是一個重視全球化和相信人類力量的人。他們說世界語,是因為想要把世界大同的共同夢想傳達給別人。」
也就是說,人類的天性,終究使世界語也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形塑了一群人共同的認同感。
釐清這些迷思後,我們就能了解,「語言只是溝通工具」並不是可以用來打壓他人使用母語的理由,語言權之所以被聯合國列為基本人權,正是因為語言直接影響了個人的認同感,阻止他人使用母語,就是打壓他的人格甚至壓迫他所屬的族群。
通用語的美意,是每個人都能保有自我文化認同之下,還有擁有彼此溝通的媒介,但由於過去國民黨政府缺乏對台灣本土文化的尊重,通用語反而變成他們打壓本土族群的工具,時至今日,無論是台語人、客家人或是原住民,都應該團結起來爭取恢復每個人的語言權利,無論你認同的語言是哪一種,都不該成為你阻止他人說母語、保護母語續存的理由,不是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的其他內容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在立委陳柏惟第一次質詢過後,似乎也不意外,網路上開始出現「使用台語是否不夠尊重國會」的聲音,理由竟也跟30年前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但「聽不懂」真的是我們可以拒絕本土語言出現在國會的理由嗎?
曾有個圖博作家評論中國人時說,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多元的台灣、海洋的台灣不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始終無法理解多民族共生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從語言文字開始,逐步地把當地人洗成中國人才會心安,就像現在他們在西藏、新疆、香港,就像過去他們在台灣。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因為種種因素,有著不平等的際遇,雖然真正的公平還遙不可及,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點的同理與包容,至少,我們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紛擾,也減少一些,原本就已傷痕累累,卻還要繼續承受我們責難的艱苦人們。
台灣本土語言的處境都非常危險,許許多多的文化都正隨著長輩們的離開而消失,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在這幾年中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保護各族群文化,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彼此無謂的爭辯之上。
面對溝通時,多數人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我們都會華語,你卻偏偏要講母語?為什麼我們要浪費時間在翻譯你的母語上?久而久之,這種壓力就會迫使人們放棄使用母語的權利。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封從嘉義寄到日本的信,寄件人與收件人均已過往,而此信一直夾在陳博誠牧師家中的《台英辭典》中直到被發現,信上那些當年台灣人用來書信往來的文字不是英文,而是台語的白話字。
在立委陳柏惟第一次質詢過後,似乎也不意外,網路上開始出現「使用台語是否不夠尊重國會」的聲音,理由竟也跟30年前一模一樣,就是「聽不懂」,但「聽不懂」真的是我們可以拒絕本土語言出現在國會的理由嗎?
曾有個圖博作家評論中國人時說,最能代表中國人的一句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與多元的台灣、海洋的台灣不同,來自大陸的中國人始終無法理解多民族共生的理念,所以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必定先從語言文字開始,逐步地把當地人洗成中國人才會心安,就像現在他們在西藏、新疆、香港,就像過去他們在台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台灣人要講台語?這裡用小學數學和英文解釋給你聽!筆者身為海外留學生,最常面對的現實:講中語,就是被當成中國人;講台語,則是否認前者的最好、最快的方式。以語言區隔來強調台灣和中國兩岸衝突的本質,對於許多曾經的民族國家會更好同理:那不只是政治體制的差異,還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無理霸凌。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恢復台語文,甚至以台語文為官方語言,其願景動人處,就是區隔來自中國的入侵政權。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台灣人要講台語?這裡用小學數學和英文解釋給你聽!筆者身為海外留學生,最常面對的現實:講中語,就是被當成中國人;講台語,則是否認前者的最好、最快的方式。以語言區隔來強調台灣和中國兩岸衝突的本質,對於許多曾經的民族國家會更好同理:那不只是政治體制的差異,還是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無理霸凌。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Thumbnail
恢復台語文,甚至以台語文為官方語言,其願景動人處,就是區隔來自中國的入侵政權。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