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何來恥笑 那些大聲說出自己夢想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多數人只是把它藏在心裡,沒有或不敢說出口,因為怕被人恥笑。結果,那個夢想很可能就被越擠越遠,而終至被擠出心外,隨風飄散。這時,有人終於開口說:「我,其實沒有過什麼夢想。」
  以前,我到各國中對學生演講「流光飛舞,少年尋夢」時,都會舉一些名人在青少年時代的經歷給學生做參考。世界知名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和保育人士珍.古德就是我喜歡舉的一個例子:
  珍.古德從小就是個活潑開朗的英國女孩,十歲時,祖母將莊園裡的一棵大山毛櫸樹送給她當生日禮物,此後,她就經常爬到三十呎高的樹上做功課,做完功課就閱讀泰山的故事。她非常崇拜泰山,可以說瘋狂地愛上這位叢林之王,還對他身邊跟她同名的女友產生莫名的妒意。她每每在讀完故事後,就會闔上書本,遙望著遠方,夢想有一天能到非洲去。
珍.古德因在同學面前說出她的夢想,而實現夢想並成為舉世知名的靈長類專家
  這個少女時代的夢想跟她後來到非洲坦桑尼亞去研究黑猩猩顯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有夢想不一定就能實現,事實上,珍.古德在高中畢業後,是到一家公司擔任秘書的工作,離非洲何止十萬八千里?但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一位高中同學的來信,同學在信中告訴她:「妳不是夢想要到非洲來嗎?我現在就在非洲,因為我爸爸在肯亞買了一個大農場。妳要不要來?」(大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934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生是否值得活?」既然被生下來,而且已經坐上人生的宴席好一段時間,就不必再忸怩作態,說這個不想吃,那個不能吃,甚至說自己其實不想來?人生的宴席不只是for what,還有for whom,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個人品嘗人生這場盛宴的一些經驗、方法和心得。
托斯卡尼尼:「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揮一個交響樂團,或是在剝一個橘子。」佛教有「觸目菩提」的說法,意思是在我當下眼光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具有能增進我人生智慧的意涵,有賴我用心去體驗、領悟。由無數個當下串連起來的人生,除了清晰、單純、獨特、永恆外,更會顯得多采多姿。
這幅畫會讓你想到什麼?某一幅傳統的中國畫或其他?如果我說這幅畫名為《最後晚餐》,畫的是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的情景,你大概會皺眉苦笑或拍桌大笑吧?但信不信由你,它是我在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所買《救主耶穌畫集》裡面的一幅,就叫《最後晚餐》。我想以它當開場,和大家說說我的一次特殊經驗與感悟:
少年時代的我,以為電影《愛染桂》說的是兩人聖潔的愛情感染了桂花,讓它變得無比清純;後來才知道它的原意其實是長野縣「愛染明王堂前的桂樹」,愛染明王面貌凶惡,原是要人遠離愛欲貪染的離愛金剛。更後來,在我醒悟愛情感染作用之虛幻後,我方覺得世人需要的應該是「桂染愛」,讓千年仍屹立不搖的桂樹能感染他們的愛情。
當「一朝若也無常至」時,如果我看到的只是悲傷、疾苦、失敗,認為「無常就是苦」「一切都已不可改變」,那我就成了自己的「黑無常」。但如果我了解悲傷無常、疾苦無常、失敗無常;看出悲傷之後可以得到歡樂,從失敗可以邁向成功,治療後可以恢復健康,認為「一切都可以改變」「無常也是樂」,那我就成了自己的「白無常」。
艾蜜莉.狄金生是個見過世面與燦爛陽光的富家女,在二十五歲時就息交絕遊,往後三十年,窩在家裡栽花、讀書、寫詩、寫信、寫日記。死後留下一千八百未發表的詩作,被專家譽為英語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詩人。我們從她留下來的詩作、書信和日記(詳見內文所舉),可以窺見她那豐富而又獨特的內心世界,讓人為之神往。
「人生是否值得活?」既然被生下來,而且已經坐上人生的宴席好一段時間,就不必再忸怩作態,說這個不想吃,那個不能吃,甚至說自己其實不想來?人生的宴席不只是for what,還有for whom,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個人品嘗人生這場盛宴的一些經驗、方法和心得。
托斯卡尼尼:「我現在正在做的事,就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不管是在指揮一個交響樂團,或是在剝一個橘子。」佛教有「觸目菩提」的說法,意思是在我當下眼光所及的人、事、景、物,都具有能增進我人生智慧的意涵,有賴我用心去體驗、領悟。由無數個當下串連起來的人生,除了清晰、單純、獨特、永恆外,更會顯得多采多姿。
這幅畫會讓你想到什麼?某一幅傳統的中國畫或其他?如果我說這幅畫名為《最後晚餐》,畫的是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的情景,你大概會皺眉苦笑或拍桌大笑吧?但信不信由你,它是我在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所買《救主耶穌畫集》裡面的一幅,就叫《最後晚餐》。我想以它當開場,和大家說說我的一次特殊經驗與感悟:
少年時代的我,以為電影《愛染桂》說的是兩人聖潔的愛情感染了桂花,讓它變得無比清純;後來才知道它的原意其實是長野縣「愛染明王堂前的桂樹」,愛染明王面貌凶惡,原是要人遠離愛欲貪染的離愛金剛。更後來,在我醒悟愛情感染作用之虛幻後,我方覺得世人需要的應該是「桂染愛」,讓千年仍屹立不搖的桂樹能感染他們的愛情。
當「一朝若也無常至」時,如果我看到的只是悲傷、疾苦、失敗,認為「無常就是苦」「一切都已不可改變」,那我就成了自己的「黑無常」。但如果我了解悲傷無常、疾苦無常、失敗無常;看出悲傷之後可以得到歡樂,從失敗可以邁向成功,治療後可以恢復健康,認為「一切都可以改變」「無常也是樂」,那我就成了自己的「白無常」。
艾蜜莉.狄金生是個見過世面與燦爛陽光的富家女,在二十五歲時就息交絕遊,往後三十年,窩在家裡栽花、讀書、寫詩、寫信、寫日記。死後留下一千八百未發表的詩作,被專家譽為英語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女詩人。我們從她留下來的詩作、書信和日記(詳見內文所舉),可以窺見她那豐富而又獨特的內心世界,讓人為之神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上午出門,在經過社區中庭時,看見一個媽媽牽著小女孩,她們倆抬頭看著天空,媽媽指著遙遠的天際劃過的一架飛機,告訴小女孩以後要帶她坐飛機,到處旅行看美麗的風景,小女孩則是開心地大喊著:「我以後要當機長,開飛機帶媽媽去旅行。」
Thumbnail
  印度聖雄甘地過一句不斷被引用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是的,我們不必期待別人改變,我們如果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首先就要改變自己。
Thumbnail
「是人造就了夢想,還是夢想造就了人?」兩者皆為真 這是我在《領導101》書中看到的一句問題,作者 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認為兩者皆為真,我也這樣認為。就像是威爾遜總統說的: 「我們因夢想而成長。所有偉人都是夢想家。」 「在春日的輕霧或在漫長冬夜的爐火中,他們看見夢想。
Thumbnail
小時候,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一個小小志願等著我們履行實踐,那個美好的想像不停催促著我們快快長大。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的志願多半是無厘頭的,因為想像很豐腴,現實很骨感。不過,志願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想像,是一份期許。小時候對未來沒有想像,所以每次作文課,我的志願就依旁邊同學寫了什麼題目而定,自編自答。 有
Thumbnail
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夢想,記得那時候的夢想,都是成為老師、成為總統,或者成為航向宇宙的名人。但我們這些夢想,你有想過「為什麼」是這些嗎? 我就來講一下,夢想的起點,「為什麼」我會開始閱讀?
Thumbnail
「我的夢想」。 這是個老掉牙的作文題目,從國小寫到大學,有些人始終如一,有些人則不停的改變夢想。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停止了寫下夢想這件事呢? 我是茱麗葉,2022年6月起,我開始了「在家工作」的職業媽媽生活。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你在想什麼?」阿猿問著。他們在本日新生訓練社團介紹結束後,隨著人群漫步離開禮堂。「是想加入儀隊嗎?」阿猿直指了小湯此刻內心的念頭。「想,就去啊——」阿猿用肩頂了小湯:「你是不是想百分百可以上思本大學?」阿猿竊笑著。 「哎呦,反正我生平無大志,能念思本大學,住在家裏,我就很開心了——誰像你要上
Thumbnail
曾經真實發生在美國鄉下的一所小學,某天老師出題要學生寫「我的夢想」,每個學生幾乎不遲疑,洋洋灑灑的寫下自己渴望的夢想…「要去環遊世界」、「要養一隻狗」…等等,唯獨有一位害羞的小男孩端坐在那,一直寫不出來~ 最後老師問了想要環遊世界的那個男孩,是否願意分享一個夢想給這位害羞的男孩,那位想要環遊世界的
文章介紹的人物,其中我很羨慕夢想實踐家: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不單指他能去實踐他的夢想,而是對於他去做夢想的想像跟規劃。人在工作生活忙碌之餘,要規劃你的人生目標(或是夢想)是什麼?你的每一日每一次的選擇必須跟你的渴望和夢想有關,這樣你的選擇才有意義,而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每日所做的所有選擇加總起來的結果。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上午出門,在經過社區中庭時,看見一個媽媽牽著小女孩,她們倆抬頭看著天空,媽媽指著遙遠的天際劃過的一架飛機,告訴小女孩以後要帶她坐飛機,到處旅行看美麗的風景,小女孩則是開心地大喊著:「我以後要當機長,開飛機帶媽媽去旅行。」
Thumbnail
  印度聖雄甘地過一句不斷被引用的名言:「在這個世界上,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是的,我們不必期待別人改變,我們如果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首先就要改變自己。
Thumbnail
「是人造就了夢想,還是夢想造就了人?」兩者皆為真 這是我在《領導101》書中看到的一句問題,作者 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認為兩者皆為真,我也這樣認為。就像是威爾遜總統說的: 「我們因夢想而成長。所有偉人都是夢想家。」 「在春日的輕霧或在漫長冬夜的爐火中,他們看見夢想。
Thumbnail
小時候,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一個小小志願等著我們履行實踐,那個美好的想像不停催促著我們快快長大。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的志願多半是無厘頭的,因為想像很豐腴,現實很骨感。不過,志願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想像,是一份期許。小時候對未來沒有想像,所以每次作文課,我的志願就依旁邊同學寫了什麼題目而定,自編自答。 有
Thumbnail
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夢想,記得那時候的夢想,都是成為老師、成為總統,或者成為航向宇宙的名人。但我們這些夢想,你有想過「為什麼」是這些嗎? 我就來講一下,夢想的起點,「為什麼」我會開始閱讀?
Thumbnail
「我的夢想」。 這是個老掉牙的作文題目,從國小寫到大學,有些人始終如一,有些人則不停的改變夢想。但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停止了寫下夢想這件事呢? 我是茱麗葉,2022年6月起,我開始了「在家工作」的職業媽媽生活。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你在想什麼?」阿猿問著。他們在本日新生訓練社團介紹結束後,隨著人群漫步離開禮堂。「是想加入儀隊嗎?」阿猿直指了小湯此刻內心的念頭。「想,就去啊——」阿猿用肩頂了小湯:「你是不是想百分百可以上思本大學?」阿猿竊笑著。 「哎呦,反正我生平無大志,能念思本大學,住在家裏,我就很開心了——誰像你要上
Thumbnail
曾經真實發生在美國鄉下的一所小學,某天老師出題要學生寫「我的夢想」,每個學生幾乎不遲疑,洋洋灑灑的寫下自己渴望的夢想…「要去環遊世界」、「要養一隻狗」…等等,唯獨有一位害羞的小男孩端坐在那,一直寫不出來~ 最後老師問了想要環遊世界的那個男孩,是否願意分享一個夢想給這位害羞的男孩,那位想要環遊世界的
文章介紹的人物,其中我很羨慕夢想實踐家: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不單指他能去實踐他的夢想,而是對於他去做夢想的想像跟規劃。人在工作生活忙碌之餘,要規劃你的人生目標(或是夢想)是什麼?你的每一日每一次的選擇必須跟你的渴望和夢想有關,這樣你的選擇才有意義,而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每日所做的所有選擇加總起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