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找回熱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很多師長發現孩子的物質條件好,資源多了,卻反而喪失了意志力,沒有那種非完成不可的熱情。
的確,現在的孩子似乎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在家長的栽培下,參加很多才藝班,聘請許多名師來教導,但是仔細看孩子眼中反而從小失去了熱情的光芒。
是不是這是物質太豐盛之下的後遺症?在還沒有學習動機下就教會太多操作技巧所形成的?
孩子生活中已經不再有他們必須努力或爭取很久才能獲得的事物,所以任何東西在他們眼中就變得可以可無,沒有了熱情當然也喪失了百折不撓的意志力。(更糟的或許是,生活中孩子唯一必須爭取半天才能獲得的機會居然是打電動玩線上遊戲?)
素來有經營之神美譽的王永慶先生有個著名的瘦鵝理論,他從小時候養鵝經驗發現,那些從未真正餓過的鵝養不肥。只有那些曾經被餓到半死不活的瘦鵝,一看到食物就會拼命地大口吞下,滿到喉嚨才會停止,等幾個小時後食物稍微消化一些,就立刻大吃一頓,如此周而復始,沒有間斷。
這或許是來自貧窮生活,物質匱乏的孩子,往往是最有拚鬥心,最有韌性與意志力的原因吧。賈伯斯最被人傳頌的話stay hungry,大概就是講這種超強的動機?
其實世界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即便能力再強,再有興趣,要出人頭地比別人傑出一點點的過程中,也必須經歷無數辛苦乏味的努力,必須有強大的意志力與學習動機來支撐。日本人的「學習」兩個字是中文的「勉強」,的確,有意義的學習除了興趣,還必須有點勉強。
多年前跟音樂家老友的女兒聊天,我們看著她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問她對於學生時代最遺憾的是什麼是?她想了一會兒,說:「最遺憾鋼琴只學了幾年,沒有繼續彈下去,當年媽媽應該更加用力逼我練習,不該讓我自己放棄的!」
這些年來,一直記得這段對話,也常常思考對於孩子的興趣與學習,在「尊重與勉強」之間的分寸該如何拿捏?
最近嚴長壽先生出版的新書「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其中他說最怕看到孩子說因為什麼什麼原因被鼓舞而激發出興趣,進而投入某個行業。
嚴先生很明確地說:「被感動而行動是危險,也膚淺的決定,有許多光憑熱情進入飯店的年輕人,承受不了實際的工作壓力,很快就陣亡了。」
我想只憑興趣或熱情並不足以成事的原因除了不了解自己的性格與能力之外,每個表面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後都有枯燥乏味的一面,光憑偶像崇拜的衝動,是無法撐過日復一日的辛苦操練。嚴先生明確地表示,只有真正了解現實後的熱情,才看得到這些勞動背後的學習意義。
其實幾乎所有的行業都一樣,喜歡唱歌不見得適合當歌星,喜歡打球也並不是能當上職業球員,即便單純當作興趣休閒的娛樂,要登堂入室,也必須度過一次又一次的瓶頸與障礙。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除了前面所說,stay hungry之外,若能訴諸於背後更高層次的意義與目的,同時有好的學習夥伴或前輩的鼓勵,也許比較有機會將一時的熱情轉化成可長可久的興趣。
這種更高層次的意義,才足以鼓勵自己每天努力不懈,並且規劃出有連貫的學習計畫,集中力氣實踐自己的夢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學時曾經看過一個故事簡直可以算是讓我霍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那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裏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要。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引
 親愛的ABCD:  上次問你們的問題:「如何引起或維持學習的熱情?」不知道有沒有想到好的答案?  或者你們會在心裡嘀咕:「這根本不是問題啊,不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嗎?」  其實人不是那麼理性的,就像那些做壞事的\或吸毒的人難道不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不應該做嗎?也像我們都有的經驗,明明知道今
 用影片當教材似乎已蔚為風氣,未來幾個星期就有好多個影片導讀的邀約。  前幾天台中市政府2020影視紮根校園映演列車的計畫,到我診所拍導讀影片,介紹十二部電影,分為三個主題「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大隊人馬(十多個人)擠在診所裡,架了三台攝影機折騰了七個小時。這個計畫除了拍攝導讀影
七月下旬荒野的賞燕季剛開始的假日午後,我與星展銀行的同仁來到五股溼地進行一場「工作假期」。  在工作之前,荒野親子團的「小鷹」們(親子團分為小蟻、小蜂、小鹿及小鷹,小鷹是中學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階段的小志工)分站為他們介紹五股溼地的生態環境與導覽,期間還有小蜂(小學階段)出來表演招潮蟹怎麼吃東西。大人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理想或許能撐得住一時,但終究會隨著殘酷的現實而慢慢改變,回歸到改善真實生活的渴望。        去年十月中旬和朋友們到古巴旅行,大伙想趁著古巴還沒有被資本主義大規模改變前,去看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        因為我在十多年前看過一部古巴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
曾經有一個國文老師上課教到蘇東坡這個我最崇拜的精神偶像,時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四川眉州是蘇東坡的出生地,傳說他誕生後眉州的草木都枯萎了,因為蘇東坡的才情太大,天地間的日月光華匯聚他一身,也因為他吸進了山川草木的靈氣,等到他過世之後,眉山的草木才恢復了青綠色。  「你相信這個傳說嗎?相信的請舉手。」  
     小學時曾經看過一個故事簡直可以算是讓我霍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那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裏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要。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引
 親愛的ABCD:  上次問你們的問題:「如何引起或維持學習的熱情?」不知道有沒有想到好的答案?  或者你們會在心裡嘀咕:「這根本不是問題啊,不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嗎?」  其實人不是那麼理性的,就像那些做壞事的\或吸毒的人難道不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不應該做嗎?也像我們都有的經驗,明明知道今
 用影片當教材似乎已蔚為風氣,未來幾個星期就有好多個影片導讀的邀約。  前幾天台中市政府2020影視紮根校園映演列車的計畫,到我診所拍導讀影片,介紹十二部電影,分為三個主題「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大隊人馬(十多個人)擠在診所裡,架了三台攝影機折騰了七個小時。這個計畫除了拍攝導讀影
七月下旬荒野的賞燕季剛開始的假日午後,我與星展銀行的同仁來到五股溼地進行一場「工作假期」。  在工作之前,荒野親子團的「小鷹」們(親子團分為小蟻、小蜂、小鹿及小鷹,小鷹是中學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階段的小志工)分站為他們介紹五股溼地的生態環境與導覽,期間還有小蜂(小學階段)出來表演招潮蟹怎麼吃東西。大人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理想或許能撐得住一時,但終究會隨著殘酷的現實而慢慢改變,回歸到改善真實生活的渴望。        去年十月中旬和朋友們到古巴旅行,大伙想趁著古巴還沒有被資本主義大規模改變前,去看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        因為我在十多年前看過一部古巴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
曾經有一個國文老師上課教到蘇東坡這個我最崇拜的精神偶像,時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四川眉州是蘇東坡的出生地,傳說他誕生後眉州的草木都枯萎了,因為蘇東坡的才情太大,天地間的日月光華匯聚他一身,也因為他吸進了山川草木的靈氣,等到他過世之後,眉山的草木才恢復了青綠色。  「你相信這個傳說嗎?相信的請舉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常常會碰到一些家長比較急著想讓孩子「超前學習」 以前我的孩子在上海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同班同學的家長熱心地詢問我是否要讓孩子一起去上奧數課程 我當時就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對於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揠苗助長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許多人在學校或職場上因為熱忱的失落而感到迷茫。本文討論了選擇的迷失、薪水與熱忱的平衡、誤會與現實、以及面對現實的勇氣。最後提出找到熱忱的關鍵,均衡期望、尋找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等建議。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常常會碰到一些家長比較急著想讓孩子「超前學習」 以前我的孩子在上海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同班同學的家長熱心地詢問我是否要讓孩子一起去上奧數課程 我當時就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對於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揠苗助長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許多人在學校或職場上因為熱忱的失落而感到迷茫。本文討論了選擇的迷失、薪水與熱忱的平衡、誤會與現實、以及面對現實的勇氣。最後提出找到熱忱的關鍵,均衡期望、尋找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等建議。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掙扎於孩子的挑食煩惱?來,讓我們一起將每次的用餐時光,化作家庭歡聚的美好時刻!不再是勉強的喂食,而是樂在其中的共享。 孩子對食物的抗拒,其實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用一點巧思,我們可以讓餐桌成為學習與樂趣並存的地方。從創意遊戲到正向鼓勵,從家長的榜樣到共同參與,一切皆有可能。 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從勉強
Thumbnail
相信孩子,從小讓孩子探尋自己的喜好,把握早期尋找興趣的重要時機,點燃孩子對未來的熱情,成為自己擅長領域中的職人,是我們成人的責任。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