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信仰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的健身教練。
健身教練容易被一堂又一堂的教課和業績壓力給吞噬,忘了靜下心來思考。於是,我開始要求自己定期向內心提問:「為什麼要健身?」
「能覺察自己的身體,變得強壯,用自在舒服的身體過生活」,這是我健身和作為教練的信仰,也引導自己自然而然往「功能性訓練」的方向前行。
從中收穫很多,也還沒完全理解,打算再重新聽上幾次。而第一個想抓出來,用文字整理自己的思緒與分享的是:透過「動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來思考你的健身課表。
「你為何而訓練?肌力訓練和你的日常生活能力有多大連結?」
'Movement in all planes of motion.
Looking to hit different movement patterns.'
訓練時,留意課表動作能涵蓋人體動作三個平面(planes of motion: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也能觸及不同的動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不僅在健身房,更是要能在日常裡,強壯地面對各種壓力和變化。
Webinar提及學者Paul Chek提出的人體七大動作模式(Primal Movement Patterns):
這是目前我在規劃學員和自主訓練時,依循的準則。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以「七大動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為起點,去檢視是否長期偏重/遺落某個動作模式的訓練?學員本身的狀況需要特別強化那個部份?盡可能不孤立訓練單一肌群,而是讓彼此合作,並以對的時序發力。
力量大的肌群,不一定能在對的時間和順序下發力、不一定能和其它肌群合作。在不同動作模式下,我們去引導各肌群合作與各司其職。
「你為何而訓練?肌力訓練和你的日常生活能力有多大連結?」經常地問自己,讓健身/重訓不再只是健身房裡那一兩個小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