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保留「多餘」, 是養成組織韌性的關鍵?BCG 點出 2021 供應鏈的新樣貌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BCG最有名的莫過於BCG矩陣,這次針對供應鏈提出韌性區,觀念新穎
  • 了解這波疫情下,供應鏈面對什麼困境
  • 過去、現在跟供應鏈未來可能的趨勢發展

作者想表達甚麼?

  • 韌性區分為免疫力和恢復力兩個面向,企業該去思考如何加強韌性區
  • 急需改變過往思考供應鏈的方式
  • 供應鏈管理的3種新模式

重點內容

2021 年將是企業洗牌的一年
  • 據 BCG 觀察,強者與弱者同樣受到衝擊
前者更有「韌性」,能於此時擴大競爭優勢
韌性區分為免疫力(immunity)和恢復力(recovery)
  • 當兩間企業原本處於相同起跑點
高免疫、高恢復的企業受衝擊之後,更有機會穩定供貨、搶奪競爭者的客戶,藉機擴大市占率
  • 過往思考「供應鏈」的方式,現在急需改變
  1. 過去的供應鏈管理基礎,已經被簡化成一門追求成本和效率的科學
  2. 隨著勞動成本增加、自動化成為可能
  3. 疫情發展未明等因素,加深了地緣政治的影響
工廠停工、貨運中斷、醫療用品急拉單到電子零組件的短缺
貿易限制、民族主義、在地生產抬頭,將重塑全球商業布局
提高免疫力:降低人力、布點廣避免斷鏈
  • 發生如疫情等事件時,企業受到的負面衝擊程度
  • 免疫愈強,受到衝擊愈小
  • 免疫力高的企業有兩種特色
  1. 自動化程度高,即便員工無法出門上班,也不影響訂單
  2. 布點廣泛,當許多國家管制進出口,依然確保零組件的貨源不斷
  • 建立自動化生產中常見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生產設備結合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技術
蒐集數據,如鏡子映射般,在數位面板即時描繪工廠的真實運作,進一步預測各生產流程的改變對於效率的影響,自動學習和改進製程。
訂單管理數位化,讓訂單直接連結生產計畫
  • 布點廣泛:中國湖北是汽車零組件的生產中心
疫情爆發後工廠停工,零組件供應中斷,凸顯了產業過度集中生產,過度追求零庫存的潛藏風險
轉向思考
  • 製造與採購:集中化→多地域
  1. 要求關鍵零組件須配合3家以上的供應商
  2. 這些廠商旗下須有3個以上的製造地點
增加恢復力:資訊透明、縮短反應時間
  • 恢復力講求的是「縮短反應時間」
平時確保與合作夥伴間的資訊暢通,才能早一步看見外界變化
採購:公司是否與上下游廠商即時共享數據,能早一步預見原料短缺或是銷售緊縮?
產品設計:是否具備遠端協作的能力,不面對面開會也能保持交流,進行開發?
公司能即時掌握所有物流現狀,控管交貨風險嗎?
  • 彈性應變也是一大關鍵
需求激增時,公司可否彈性縮減訂單核准的步驟,同時保證訂單被妥善處理?
工廠端能否即時改變生產方式,滿足新增的需求?
員工可否支援多個產品線?
有沒有建立製造商網絡,在急需時馬上找到備用製造商協助生產?
3種供應鏈管理的新模式
供應鏈管理
  • 不能再以集中生產、壓低成本來思考,也要為了增加應變的彈性而投資
集中製造、提高冗餘
  • 如果 A 國是最大的市場,就保持在A國集中生產的模式,但刻意提高冗餘(redundancy)產能
  • 額外生產預備庫存量,同時也要增加零組件的供應商數
  • 高度自動化生產的公司可以選擇此模式
部分製造遷移到多國
  • 為了降低產地風險,而遷移部分工廠至其他國家
  • 在此前提下,力求維持產能和效率
  • 服裝和消費電子產業相對適合此模式
製造與銷售區域化
  • 將製造和銷售區域化分割
  • 亞洲生產的產品專門服務亞洲市場,歐美的工廠則著重西方需求
  • 像製藥廠商就適合此模式

個人心得

  • 最適生產→最適分配→區域化最適分配
  • 精實生產:JIT面對突發狀況會變成一種弱勢
  • 台灣市場小,國際化是必然
  1. 早期朝大陸發展
  2. 近期南進東南亞
  3. 印度、非洲、中東、東歐
  • 關於生產設備結合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技術
衡量企業資訊化程度
是否有一個運籌機構清楚知道所有變數?
3D列印的資訊思維
  • 不是做不到,而是願不願意改變
  1. 熄燈工廠、立體自動倉儲
  2. 科技業跳電動車、無人車產業
222會員
431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