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利他能是聰明藥?新的研究觀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商品名叫做「利他能」的過動症藥物methylphenidate,因為贊成、反對過動症用藥的爭論頗有名氣,許多人即使家裡沒有人罹患過動症,也聽過這顆藥,還知道國外有些學生會把這藥當「聰明藥」來吃。有些人吃利他能覺得效果不錯,但也有些人「試吃」後覺得一點感覺也沒有。

利他能真的能讓人變聰明嗎?去年(二〇二〇)有個研究,找出新的方向來嘗試解答。

許多人都觀察到,服用利他能,可以加強一部分過動症患者與健康的人的認知功能與表現。但這增強是怎麼來的?一般的解釋,是說利他能可以增加專注力,但研究並不怎麼支持這說法。而且過動症也不全然是缺乏專注力,過動症的小孩在玩自己喜歡、熟悉的電子遊戲時,也還是可以專心且持久。有些人就以此理由反駁「這個小孩哪有過動症」,然後質疑診斷,認為是上課不有趣、沒有喜歡的事情才會無法集中注意力。

raw-image

研究發現,利他能可以增加大腦「紋狀體」(striatum)的多巴胺(dopamine)濃度,而這濃度會增加大腦的認知動能(cognitive motivation)。先前已經有些研究認為,紋狀體的多巴胺會讓老鼠與人類更願意做些體力活的工作。那「腦力活」呢?

這幾年,有學者提出假說,認為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可以影響大腦願意投入某些認知工作(cognitive work) 的意願(willingness),這稱為 ”benefit versus cost” 。也就是說,當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較低時,我們會比較在意「代價」,也就是傾向時間少、不費力、比較輕鬆的事情來做。當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較高時,我們會傾向高收益但代價也比較高的選擇。

要理解這聽來複雜的概念,我們要先知道,人腦不是電腦,生物演化要顧慮許多資源與平衡的問題,然後大腦運作又會消耗許多能量。所以實際上,只要不妨礙眼前的生存,人類大腦會容易往輕鬆的路走。晚餐吃飽多數人會想要輕鬆看劇、找人聊天,如果上網也會想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言論,減少認知負擔。

我們的大腦不停地在計算各種利弊得失(trade-off),而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就是計算利弊得失的平衡桿。但大腦計算的,有時是非常短期的利益,而且是大腦本位的,而不是這個人的長期利益。當多巴胺濃度低時,大腦評估事情時會過度重視「代價」、迴避會增加認知負擔的事情。當多巴胺濃度高時,大腦會比較重視「利益」,願意為了利益付出代價。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D)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與參加活動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的美景、風吹的聲音、同學的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低的訊息,就會把她的注意力吸走。

去年發表的研究來自一群荷蘭學者,嘗試要驗證這複雜的理論。他們找來50位從18到43歲,健康的成年人,男女各半。接著用先進的儀器測量他們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然後,設計幾個需要動腦的測試,有些簡單、有些困難,讓受測者選擇。參加實驗有金錢回報,選擇簡單的測試拿到的錢就少,選擇最燒腦的測試,拿到的錢就比較多。

然後,這群受測者要做三次實驗,分別是服用安慰劑、服用利他能、以及服用另一個也是可以增加紋狀體多巴胺的藥物----低劑量的脫蒙治(sulpiride)。(脫蒙治跟研究的第二部分有關,但跟這篇文章的主題沒有直接相關,所以略過不提)

結果發現:如果受測者原本多巴胺濃度就低,服用利他能後,他就會傾向選擇較費力但高獲益的認知工作。如果原本多巴胺濃度就高,服用利他能就沒有這樣的效益。這讓我們可推論,當病人因為過動症或憂鬱症導致多巴胺濃度較低時,服用利他能,可以讓他們較能夠去做消耗腦力、認知負擔比較大的事情。

如果多巴胺那麼好,那我們就每個人都來吃利他能呀。研究者認為,這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本沒有紋狀體多巴胺過低的問題,硬拉多巴胺,除了藥物可能會有的副作用外,也會讓當事人更容易去做高風險的事情,也就是只看到利益而忽略代價。大腦的平衡還是有其道理,很難單方向去增強某個功能。

小結論:那我們可以說利他能是「聰明藥」嗎?對某些人來說,利他能可以讓大腦願意持續去做認知負擔較大的學習,而不是一下就被手機訊息吸引。有學習、持續練習,大腦的能力才會增強。但利他能本身並無法直接讓使用者變聰明。許多ADD女生長大後才自己就醫,服用利他能後的感覺是:如果我小時候就有吃藥,那應該就可以考上國立大學了!看了這研究後,我們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利他能可以幫助這些人。

本文主要引用文獻:Dopamine promotes cognitive effort by biasing the benefits versus costs of cognitive work. Westbrook et al., Science 367, 1362–1366 (2020) 20 March 20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烏賊DA-avatar-img
2021/01/28
講解的真的很不錯,很易懂。 對於利他能有誤解的家長能夠快速的了解~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66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美國最近有個「內向者高薪好工作」的調查,結果排第一的是「放射科醫師」。美國的放射科商業網站馬上報導這消息。其他2-10名又是什麼工作呢? 報導指出,放射科醫師大多數工作時間專注地獨自分析影像,與病患和其他醫生的互動短暫,可以擁有充裕的安靜時間。對內向的人來說,這是很舒適的工作方式。內向、善於觀察細
Thumbnail
2025/03/16
美國最近有個「內向者高薪好工作」的調查,結果排第一的是「放射科醫師」。美國的放射科商業網站馬上報導這消息。其他2-10名又是什麼工作呢? 報導指出,放射科醫師大多數工作時間專注地獨自分析影像,與病患和其他醫生的互動短暫,可以擁有充裕的安靜時間。對內向的人來說,這是很舒適的工作方式。內向、善於觀察細
Thumbnail
2025/03/03
人類可能擁有超能力,只是被自己的「左內側中額葉」(left medial middle frontal region)壓抑住了?當我前天看到這個研究時嚇一跳,不過這是刊登在 impact factor 3.2分的期刊 Cortex 上,還是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2025/03/03
人類可能擁有超能力,只是被自己的「左內側中額葉」(left medial middle frontal region)壓抑住了?當我前天看到這個研究時嚇一跳,不過這是刊登在 impact factor 3.2分的期刊 Cortex 上,還是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2024/11/27
太容易愛上別人、太容易感受到好感、可以同時愛上許多人.....有學者稱為「情感癖」(emophilia)。或許有些人在某個人生階段會容易愛上別人,有些人長期持續容易陷入愛情。這是好還不好呢?
Thumbnail
2024/11/27
太容易愛上別人、太容易感受到好感、可以同時愛上許多人.....有學者稱為「情感癖」(emophilia)。或許有些人在某個人生階段會容易愛上別人,有些人長期持續容易陷入愛情。這是好還不好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多巴胺國度作者安娜.蘭布克醫師,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她告訴人們,爽與痛苦如同蹺蹺板的兩端。過度的刺激, 會影響爽跟痛的平衡。一旦打亂,就會導致爽痛失衡。 所以這本書告訴我們,身處於各種充滿刺激的環境之中, 究竟我們要如何不受到多巴胺過度的控制,讓你維持身心平衡。
Thumbnail
多巴胺國度作者安娜.蘭布克醫師,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她告訴人們,爽與痛苦如同蹺蹺板的兩端。過度的刺激, 會影響爽跟痛的平衡。一旦打亂,就會導致爽痛失衡。 所以這本書告訴我們,身處於各種充滿刺激的環境之中, 究竟我們要如何不受到多巴胺過度的控制,讓你維持身心平衡。
Thumbnail
多巴胺是什麼? 成癮、性愛、手機 使用智慧型手機、熬夜觀看劇集、放任自己大吃大喝、不受限制地消費,已成為我們疲憊一天後的慰藉方式。然而,我們可能並不自覺地陷入網路、購物、酒精或性的成癮中。
Thumbnail
多巴胺是什麼? 成癮、性愛、手機 使用智慧型手機、熬夜觀看劇集、放任自己大吃大喝、不受限制地消費,已成為我們疲憊一天後的慰藉方式。然而,我們可能並不自覺地陷入網路、購物、酒精或性的成癮中。
Thumbnail
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在學齡小孩入學沒多久,因為孩子種種不專心、過動的跡象或是打擾班級上課的行為引起老師注意,於是都會接到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看醫生? 或是暗示的表達是否該讓他服藥,我在Jensen小一時,也曾經接過這樣來自老師關心的電話。 但是讓孩子吃藥,到底是為了治病還是應急? 它到底有沒有答案?
Thumbnail
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在學齡小孩入學沒多久,因為孩子種種不專心、過動的跡象或是打擾班級上課的行為引起老師注意,於是都會接到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看醫生? 或是暗示的表達是否該讓他服藥,我在Jensen小一時,也曾經接過這樣來自老師關心的電話。 但是讓孩子吃藥,到底是為了治病還是應急? 它到底有沒有答案?
Thumbnail
藥物可以幫助多動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學習和控制他們的衝動。 但是,長時間服用會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副作用。 根據 2016 年的一項研究,大約75–80%可信來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的兒童將受益於服用興奮劑藥物。這些藥物顯著可以減少多動症症狀,讓學習成績好,工作困難少,人際關係好。
Thumbnail
藥物可以幫助多動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學習和控制他們的衝動。 但是,長時間服用會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副作用。 根據 2016 年的一項研究,大約75–80%可信來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的兒童將受益於服用興奮劑藥物。這些藥物顯著可以減少多動症症狀,讓學習成績好,工作困難少,人際關係好。
Thumbnail
那天下午,我看著已經不知道延宕多久的研究文章,明明知道只要開始寫就好,卻抵擋不住心中的騷亂。抽屜裡藏著一小排藥丸,他們誘惑著我,卻又讓我恐懼。利他能(Ritalin),一顆下去,一切就都會好。 一切...就都會好嗎? 面對這個問題,此時的我沒有太多時間能考慮。畢竟已經連續好幾天都匆匆忙忙地遁入社交
Thumbnail
那天下午,我看著已經不知道延宕多久的研究文章,明明知道只要開始寫就好,卻抵擋不住心中的騷亂。抽屜裡藏著一小排藥丸,他們誘惑著我,卻又讓我恐懼。利他能(Ritalin),一顆下去,一切就都會好。 一切...就都會好嗎? 面對這個問題,此時的我沒有太多時間能考慮。畢竟已經連續好幾天都匆匆忙忙地遁入社交
Thumbnail
這是看過許多文獻後對於過動兒常有的迷思做出的一份懶人包,我也將在文章裡對常見關於過動兒的迷思做出醫學以及自身認知的解釋。
Thumbnail
這是看過許多文獻後對於過動兒常有的迷思做出的一份懶人包,我也將在文章裡對常見關於過動兒的迷思做出醫學以及自身認知的解釋。
Thumbnail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美景、風吹聲音、同學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小的事情會讓她分心。
Thumbnail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美景、風吹聲音、同學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小的事情會讓她分心。
Thumbnail
大家是否有聽過「多巴胺」,這個神經傳導物質? 有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就是由於缺乏多巴胺「帕金森氏症」 以前也有人說多巴胺是快樂賀爾蒙,有了它就能有好心情,多巴胺分泌越多,就會越開心,而多巴胺也與我們的學習動機有關,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此文比較科普,有許多科學研究內容)
Thumbnail
大家是否有聽過「多巴胺」,這個神經傳導物質? 有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就是由於缺乏多巴胺「帕金森氏症」 以前也有人說多巴胺是快樂賀爾蒙,有了它就能有好心情,多巴胺分泌越多,就會越開心,而多巴胺也與我們的學習動機有關,來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此文比較科普,有許多科學研究內容)
Thumbnail
研究者已經發現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常見的商品名稱為利他能)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透過了解該藥物確切的機轉,未來可望開發出更精準的對應症狀、副作用更少的藥物。
Thumbnail
研究者已經發現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常見的商品名稱為利他能)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透過了解該藥物確切的機轉,未來可望開發出更精準的對應症狀、副作用更少的藥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