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筆:《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

KT
發佈於KT看書
2023/03/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因為想精簡書櫃於是開啟了閱讀(兼output)生活,已經忘記幾年前為何購買這本書,大概是因為當時的情緒非常切合「不安」主題吧!

關於這本書

本書例舉了各式「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剖析人們不安的行為表現背後隱含的心理因素。閱讀此書後可更認識自我,也理解那些周遭令你討厭、五味雜陳的人,藉此調整自己的行動與語言改善身心。

列一些自己覺得比較有趣的摘要


◆ 內心不健全者才會容易受傷。

◆「順從性」vs「幼兒性」

此兩性格類型會互相吸引,簡單來說,人會因為想要展現自己的價值所以跟相處沒那麼愉快的人一起。內心存有幼兒性的大人會想自我中心地去干涉他人,且不容許對方反抗,表現出以施恩姿態展現雞婆行為與糾纏,其實是心中沒有脫離對他人的依賴。

「撒嬌需求」

本書一直在強調每個人都有撒嬌需求,一個人若是撒嬌需求沒有被滿足的話可能會導致碎碎念(nagging),對這對那都不滿。若父母的撒嬌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同時又須面對不停撒嬌的子女,父母內心會轉而對子女發洩憤怒。

所以下次看到一直在抱怨的人便可以猜想她可能想要撒嬌、想要自己的內心被聽見但又做不到所以才變成一直在碎念,理解那樣的憤怒和失調感後再做出回應行動。

◆全身緊繃又緊張兮兮的人就是欲求不滿的人,強調自己其實就是自卑感作祟。情緒不成熟的大人以作弄小孩為樂,展現身為大人的優越感來宣洩心中的鬱悶。

◆如果壓抑情緒就會生病!如果身體不適一直在醫學上找不到原因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毫無理由卻感到不開心,表示自己在隱藏心中的某種欲求,試著去發現癥結點。
◆因為事情沒有按照計畫走就無比焦慮,是因為搞錯人生方向,只想著要在時間內抵達、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期望進行本身就是失調。
多抬頭看看路上的風景吧!

◆ 在這世界上很多人都認為,與其說想了解眼前這個人,不如花時間建設和包裝自己,以免給對方不好的印象,於是白白耗費心力。

◆越是批判自己就越虛張聲勢,這種人會覺得自己非常無趣,但在別人面前又要展現截然不同的樣子,這樣的人難以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作者的呼籲


◆我們要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而不是一直屈就別人,請適時的表達及溫柔對待自己,請容許自己善待自己。

◆如果自己是具有幼兒性的人,先把目標放在了解自己的慾望上,發現自己有撒嬌需求時坦率把慾望說出來!在人際關係更坦率便能發現他人的真心與善意。

◆想要緊緊抓著「了不起的自己」或「優秀的自己」這樣的形象,並不真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會員
39內容數
這裡是我的自我改造實驗區。改造包含「精神」、「生活」與「外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