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筆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宋、妙喜、竹菴輯
清、楚衡雲峯智祥
此節明上下取利之弊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
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
法亂則民怨不服。 其悖鬬諍。不顧死亡者。
自此發矣。是不亦利誠亂之始也

夫者承上起下之辭。
在公者。應上尊崇一輩。取利不公。所令不行。法則亂矣。
私者。應貧賤一輩。取利以欺。則名分喪失。事則亂矣。
事若亂。彼此不分。強弱競爭。無所分曉。
所以人爭不平矣。法若亂。以法凌人。無分曲直。理不能伸。
所以民怨不服矣。如此上下交亂,雖有法度。民則不從。
。乖也戾。違也。
事無分曉。鬬諍便起。
由是人之不顧死亡者。皆從此一利字發之矣。是不亦。
如云豈不是利字,誠亂之始也。
至此方纏結還太史公歎息之意。
宋、妙喜、竹菴輯
清、楚衡雲峯智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萬物相爭信方笑 節節進逼失其居 德乃天生習成業 朋來益之不能違 磽磽易缺韜光好 寶鏡何曾惹塵埃 萬物相爭信方笑,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眾人聚在一起,為了分配利益,弄得非常的紛亂。如果有人可以秉持著誠信,登高一呼,大家自然可以化敵為友,各自分工而且相聚在一起。 節節進逼失其居,
人見食利分不平 動則得咎無所措 瓶身有漏不堪用 以德行商商養道 兵於暗中伏隱藏 失民之志動不得 人見食利分不平,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因為財利或是貨物上的分配,不是每個人都滿意,所以有人因為這樣,造成爭吵或是訴訟。進一步造成彼此的隔閡,而不親近。 動則得咎無所措,是在描述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處處爭先,危險危險。 步步為營,穩健穩健。 尾尾爭後,可憐可憐。 日日向前,光明光明。 如果說爭先可怕,爭後也是可怕的。爭先的可能就是在演化愛這一課題上,出家人慈悲為懷,為什麼不可以演化夢想的慈悲?不是夜店的狂野音樂,是慈悲的音樂。阿彌陀佛也有他慈悲的音樂,所以作曲寫詞,也是一種現時報的共生
巨門星發哮,不利涉大川。 是非善惡,誠實守信的德行是唯一保護自己的可能,心中引起戒備是因為不相信正道居中。在政治上不選邊站,次生中華已經有了覺悟指導方針,次生中華應該要屢行自己的責任,一確都得靠自己。堅守家國母親和家國父親本是同根生,就會吉祥。 點覺之一:爭端是處於利益考量,一人進一步就是利益自
萬物相爭信方笑 節節進逼失其居 德乃天生習成業 朋來益之不能違 磽磽易缺韜光好 寶鏡何曾惹塵埃 萬物相爭信方笑,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眾人聚在一起,為了分配利益,弄得非常的紛亂。如果有人可以秉持著誠信,登高一呼,大家自然可以化敵為友,各自分工而且相聚在一起。 節節進逼失其居,
人見食利分不平 動則得咎無所措 瓶身有漏不堪用 以德行商商養道 兵於暗中伏隱藏 失民之志動不得 人見食利分不平,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因為財利或是貨物上的分配,不是每個人都滿意,所以有人因為這樣,造成爭吵或是訴訟。進一步造成彼此的隔閡,而不親近。 動則得咎無所措,是在描述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
Thumbnail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仁第四)。 放,按照。孔子反感依利而行,唯利是圖。認為違背了義,還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依利而行,會患得患失,怨念多。沒有稱心如意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利益,就怨恨他人或怨恨自己。 這顯然是小人行徑,道德上的小人和地位上的小人皆是如此。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