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到了原子習慣的原理,既然我們知道原子習慣的基礎作法是建立自我認同,但到底要怎麼做呢?
在習慣養成前,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四階段模型,分為別「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提示」讓你的大腦下了一道指令,現在即將要做什麼;「渴望」則是你做那件事情,是為了什麼;「回應」則是你具體執行這個習慣;「獎賞」則是你滿足渴望之後獲得的快樂感覺。
比如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有沖澡(提示)的習慣,而我想要沖澡,是因為我想要讓身體變得清爽(渴望),我去沖澡(回應)之後獲得身體跟心靈的愉快,可以活力充沛的開始這一天(獎賞)。
而要成功建立習慣,只要按照根據四階段模型而演化的「行為改變四法則」,就能一步一步的往前邁進。
法則一:創造情境,讓提示顯而易見
首先,你需要去覺察既有的習慣重新修正,設計新的「習慣堆疊」。可以試著回想你每天的行為,留心那些你不喜歡的地方,並要有意識地刪除,重新去安排你每天執行的,刻意建立一個新的行為模式,而習慣推積的公式是: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比如說,我希望我可以成為一個晨型人,那我就要有意識地在晚上10點之後關掉Netflix,並在11點前上床睡覺,而我的習慣公式就會是:
關電視(電腦)>收拾桌面>刷牙>上床睡覺
但你我都知道,"知道"跟"做到"是兩碼子事,那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我們?作者提出的建議是用環境輔助。意即創造可以不輕易打破習慣的環境。
你有沒有發現,在咖啡館工作或閱讀的時候相較家中更有效率,那是因為環境已經剔除了很多會誘惑我們的因子,在咖啡館沒有隨開即播的電視、暖烘烘的床,還有那隻胖嘟嘟的可愛大狗(我家有),你的大腦就不會受到提示,產生想要做那些事情的念頭。
一旦你養成身在一個環境的習慣,你的決定就會成為不易被察覺的習慣,只要當你獨自踏進咖啡館,你就會想要帶上電腦或一本書。
回到剛剛的例子,如果我想要成為晨型人,我需要在家中塑造時間一到就想睡覺的環境,那我就需要讓環境在10點之後成為適合睡覺的環境,因此,我除了把電腦關上之外,最好還把電腦收到我看不到的位置。
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讓壞習慣的提示隱而不現。
法則二:強化好習慣的吸引力
我們都知道,讓我們感到愉快的行為都是因為腦中分泌的多巴胺在作祟,那要怎麼讓我們的好習慣跟愉快的感覺聯結呢?很簡單,就是在好習慣後建立獎賞機制,形成「誘惑綑綁」。
將好習慣跟你喜愛的事情綁在一起,假設10點我要上床睡覺,那10點準時睡覺的晚上,我就能使用香氛蠟燭,讓我的睡眠跟幸福感聯結。
此外,還能善用習慣堆疊搭配誘惑綑綁。作者提出的公式是: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作者同時也提出了,我們可以通過家人跟朋友型塑並強化習慣。因為人類天生的從眾心理,我們會不自覺的模仿身邊的人,或是你嚮往的對象,因此,若想要成為一個讀書的人,就去挑一個自己喜歡的讀書會參加吧!
有了好習慣的塑造方式.既有的壞習慣也是我們需要處理的部分。所有行為的表層渴望都有深層的潛在動機,因此,要戒除壞習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壞習慣變得毫無吸引力,並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好習慣。
看Netflix對我而言的深層潛在動機是紓解壓力,讓我需要下的暗示就是:Netflix的影集很精彩,導致我常常熬夜追劇,造成我隔天早上起床精神很差,影響我的工作效率,反而讓我壓力更大,因此"Netflix追劇"就會跟"壓力"產生聯結。
而要怎麼享受困難的好習慣呢?你可以通過轉念重設大腦,為這件習慣創造「動機儀式」強化。
重新思考想要培養的習慣,把重點放在益處。比如以往想到跑步會覺得很累,你可以想著跑步讓你擁有完美的體態跟健康的身體,以及每次在跑步之前,你可以將吃一塊甜食(沒有罪惡感)當作儀式,好習慣就會變成令你期待的事情。(我是這樣愛上跑步的)
法則三:讓好習慣「簡單化」,壞習慣「困難無比」
以往我們都會覺得,取決習慣的養成是通過時間,但事實上,習慣的養成取決在你做這件事情的頻率。俗話說,經過千錘百鍊,再堅毅的鋼鐵也會變成一把鋒利的刀,養成不再於你重複這件事情多少時間,而是重複多少次。你可以花最短的時間學會一件事情,只要你夠勤快,持續不斷的重複再重複,直到這件事情深深烙印在你腦中,成為你的反射行為。
一旦行為在心中根深蒂固不假思索,才代表真正的跨越「習慣線」。
在習慣養成之前,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最小努力原則」。
當做一件事情讓我們覺得毫不費力,就能在每一次重複時跨過情緒的反應,如果給自己設定太難到達的任務,很快會因為挫折讓人失去持續下去的動力,因此,設法讓習慣變得簡單,剛好符合你的能力範圍之內,可以讓習慣更容易被養成。
除了最小努力之外,作者也提出「兩分鐘法則」作為入門習慣,你可以將想要養成的習慣拆解為兩分鐘可以完成的事情,假設想要成為一個讀書的人,那就先從設定讀一頁書開始。習慣是一個起點,並非終點,一旦有了開始,之後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而除了任務拆解之外,同時還能搭配環境的塑造,以便確保你在執行這個好習慣時最方便、最沒有阻力。這個部分我認為很像之前提及的創造情境,除了減少壞習慣可被觸發的機會、也同時增加好習慣發生的方便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擁有完美腹肌,首要條件是先啟動這個想法,設定每天從10下伏地挺身開始(或是其他可以練成腹肌的方式),逐日增加次數,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除了讓人不至因為任務過於困難而中斷,也能讓身體不斷的強化習慣動機。接下來,就是為自己打造一個方便在家裡隨時隨地都可以訓練的場地,可能是一塊瑜珈墊,或是一個專屬的運動區,但關鍵是當你想要執行這個習慣的時候,你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做準備工作,同時把所有可能中斷你鍛鍊計畫的誘因都牢牢鎖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法則四:讓習慣跟獎勵(幸福感)產生強連結
最後一個步驟,讓習慣跟獎賞並存,簡單的說,就是讓習慣變成一個你真心喜歡的好事情。只要獲得滿足,就能創造下一個重複的可能性,最終形成我們的習慣迴路。
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不幸的是,在最原初的人類生存環境中。我們通過狩獵維持我們的生命,一旦捕獲獵物,就能「立即」大塊朵頤的享用,而在農業時代開展之後,人類才逐漸建構「延遲」享樂的概念。因此,我們的基因始終傾向於立即享樂的原始設定,而這跟長久的快樂是相違背的,一開始感受到痛苦(健身的鍛鍊),但最終卻讓能獲得美好(完美的體態);反之,一開始感受到喜悅(不限制的享用美食),最終卻獲得痛苦(肥胖的身體)。
而讓習慣持續下去的方法,就是順著人性做,為長遠有益處的好習慣培養一個立即的快樂(提供獎賞),並為長遠有損害的壞習慣增加立即的痛苦(提供懲罰)。
為了確保每天都可以重複執行好習慣,作者提出了「追蹤習慣」的方式。將有完成好習慣的日子用你喜歡的方式標記,讓你每天完成的進度可視化,並在紀錄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激勵自己持續下去,成為立即的獎賞。
而在對你有害的壞習慣中,加上令你厭惡的懲罰。如今天沒有在11點前上床睡覺,需要給你的伴侶(或是其它你想要設定的親友)1,000元,通過這種方式,也能產生專屬於好習慣的「問責夥伴」,督促你持續執行,直到完成不需要任何外力介入的習慣迴路。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當你嘗試將目標具象化為你想要成為的人,在持續上確實能獲得了很大的幫助。書中談到的許多應用方法,都可以在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中找到。
還沒看過上集,《原子習慣》的觀念原理看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