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離職前夕先在臉書說再見⋯畢業感言如何做好「訊息管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上個月底,有幾位 ALPHA Camp 校友剛好要在 5 月換新工作,他們都在離職前一週問我類似的問題:

請教校長,我將在下週離職,若提前在個人臉書發表畢業感言,就一名專業工作者/主管的觀點來看,會不會不妥?雖然發文內容主要是感謝跟回顧這幾年的工作經驗,算是是中立偏正面,無負面資訊、抱怨或心情。校長會覺得我提早發表,了結了這件事,OK 嗎?

社交媒體時代,離職怎麼「說再見」?

對我來說,轉職/離職是很個人的事,沒什麼原因我不會有公開的離職感言。但在社交媒體時代,的確很多人會想跟自己社交媒體上的朋友與粉絲互動,分享自己一個職涯階段的結束,並跟大家預告下個階段的規劃。

也有人是在努力經營個人品牌,讓大家追蹤他的職涯狀況,並分享在目前這份工作累積的經驗、建立的人脈,以及達成的成果。

就我個人而言,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當然是感謝在這份工作碰到的人和事;作為一個與自己的一段對談,留下一段回顧,也是很好的。

過去在美國的工作經驗,我看到在西方的企業文化,對團隊/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能分享什麼,分享多少,都會比較嚴謹。不要說非科技的傳統 Fortune 500,甚至到 Facebook、Google、Apple 等,他們都有嚴謹跟完整的守則,如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 NDA(保密協議)。在 2017 年,蘋果就開除了一位有參與 iPhone X 開發的資深工程師,因為該工程師的女兒去探望他爸爸工作室,拍下尚未上市的 iPhone X,並在 YouTube 上分享。

所以,一般來說,外國的員工會比較小心。如果要分享,大多是簡單感謝一下過去的公司、主管與夥伴,內容也會偏向輕鬆與正面。而在發布的時間點上,也會較為小心處理,不會「太早」公開自己要離職的事情。

但在台灣,我所觀察到的是企業與個人都沒有這麼嚴謹。過去看過蠻多帶有情緒的分享,甚至有洩露公司內部狀況與計劃的資訊,但也沒看到雇主有很在意。

畢業感言如何做好「訊息管理」?

剛剛提到這種「畢業感言」有很多不同的目的,所以內容可以根據你的目的去設計就好。當然,要避免太負面、有洩漏企業機密的訊息,但重要的,我認為是「時機」。

從一個企業/主管的角度,能幹的員工要離開是很大的打擊,一般也會希望他離開前能夠專心把他在這裡的工作做好,並完成交接。因此,如果提早看到員工公開畢業感言,可能會有點不開心。

更重要的是訊息管理(communication management)。對於一個在乎文化、人際關係的企業來說,當一個員工要離開時,他身邊的隊友、外部合作夥伴、客戶都需要被預先充分告知,更有清楚的過渡計劃,以免影響團隊士氣與客戶關係。如果其他團隊/客戶在企業好好溝通前,先在臉書等社交媒體上知道這個訊息,可能會對企業帶來不少的困擾。

所以我個人認為,除非有特別的理由,我還是建議到最後一天才說。At least as a manager, I would appreciate it.

我建議比較好的作法是,你跟主管一起溝通好「訊息內容」與發布的「時間點」。

要知道,在 Facebook、LinkedIn 的年代,你所做過的一切必有痕跡。聰明、對人才有所要求的企業也會做足功課,去做不同的 reference check,以及爬你過去在社交媒體的分享。就我自己而言,每個月會有人找我詢問我某某 AC 校友或過去員工的評價。所以「好來好去」是經營一個成功職涯的重要原則。

當然,企業/主管也有很多種。有校友曾經告訴我,他跟老闆提離職之後,老闆就拒絕與他有任何對話,email 或訊息都不回覆。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該這麼辦?

這時候我會引用我媽媽從小教訓我的一句話:「專注做好自己的本分,人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負責。」

如果你的老闆在你提離職後沒有意願溝通,或是事前的關係就已經非常不好,也不用想太多,把自己本份做好,並專心準備下一步即可。

漂亮的分手存在嗎?

存在!跟男女朋友分手一樣,要看雙方是否有心。由於產業的圈子其實越來越小,所以能跟舊雇主、夥伴保持良好的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

AC 3 月辦了一場校友春酒,我們邀請過去的員工回來一起參與這場活動。對我們來說,這些 ex-ACer 也是「AC 的畢業生」。他們過去為 AC 付出很多,而他們也繼續為這個社群帶來很大的價值。

而此觀念是我過去在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工作時學到的,而在 McKinsey、BCG 也有同樣的文化。在 Yahoo!時也觀察到,主管甚至會送「到職禮物」給剛離開的員工。所以目前「雅虎校友會」在數位媒體與行銷產業,是一個非常強大人際網絡。

在社交媒體時代,「說再見」除了是一段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也是回顧過往的成就與人脈的歷程。但在告別上一段工作之餘,也要留意內容設計與時機,避免過早「爆雷」、讓合作夥伴與客戶措手不及。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畢業感言」,不僅呈現你過去的工作成就,良好的時機選擇與內容設計,也凸顯你在「訊息管理」上的專業素養。所以,你準備好說再見了嗎?(原文發表於 ALPHA Camp blog

|延伸閱讀|


※ 更多 ALPHA Camp:FBYT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ard Chan的沙龍
9會員
7內容數
Bernard Ch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1
在 ALPHA Camp,我們相信教育該不斷演化、進步。 不管是課綱、內容、體驗、以及學生管理等,教育服務都該不斷地優化,這些優化也有大有小。其實在 2017 年,我們從實體教學轉到線上,便是我們做過最大的一次優化。
Thumbnail
2021/07/21
在 ALPHA Camp,我們相信教育該不斷演化、進步。 不管是課綱、內容、體驗、以及學生管理等,教育服務都該不斷地優化,這些優化也有大有小。其實在 2017 年,我們從實體教學轉到線上,便是我們做過最大的一次優化。
Thumbnail
2021/07/08
網頁設計的工作主要是要設計介面(user interface, UI),並把它轉化成前端介面。先不說設計能力,在技術方面,比較不講究架構或是效能。而在日常工作中,也不太需要常常客製化介面與互動。
Thumbnail
2021/07/08
網頁設計的工作主要是要設計介面(user interface, UI),並把它轉化成前端介面。先不說設計能力,在技術方面,比較不講究架構或是效能。而在日常工作中,也不太需要常常客製化介面與互動。
Thumbnail
2021/07/01
遠距工作讓信任問題放大、引起主管與員工關係緊張的情況,國內、外都有,畢竟人性就是人性。但據我近期的觀察,狀況在台灣比較嚴重。
Thumbnail
2021/07/01
遠距工作讓信任問題放大、引起主管與員工關係緊張的情況,國內、外都有,畢竟人性就是人性。但據我近期的觀察,狀況在台灣比較嚴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前一篇跟大家分享了離職的時候為什麼好好說分手很重要,其實平時在工作時的累積,無論是別人的信任、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評價,也都是同等重要。因為現在的時代,多數人可能都會遇到轉換工作需要提供推薦人的時候,本篇分享了包含如何選擇推薦人以及事前的相關注意事項。   雖然在面試新工作時,並不
Thumbnail
前一篇跟大家分享了離職的時候為什麼好好說分手很重要,其實平時在工作時的累積,無論是別人的信任、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評價,也都是同等重要。因為現在的時代,多數人可能都會遇到轉換工作需要提供推薦人的時候,本篇分享了包含如何選擇推薦人以及事前的相關注意事項。   雖然在面試新工作時,並不
Thumbnail
在過去的職場環境,每一個專案的執行、每一個銷售的成果,都會隨著專案結束或者時間的過去,這一切就必須全部歸零,不論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懊悔,基本上不會留下任何的遺跡。
Thumbnail
在過去的職場環境,每一個專案的執行、每一個銷售的成果,都會隨著專案結束或者時間的過去,這一切就必須全部歸零,不論成功的喜悅,或者失敗的懊悔,基本上不會留下任何的遺跡。
Thumbnail
到底該不該讓公司知道自己的自媒體能力? 如果你對公司的信任度夠高,或許可以嘗試看看。若沒有把握,還是建議分開進行。這個社會是現實的,當你成功了、自媒體有足夠的粉絲群,說甚麼都有力量。當你還在努力的階段,所有人都會勸你別浪費時間,好好工作比較實在。
Thumbnail
到底該不該讓公司知道自己的自媒體能力? 如果你對公司的信任度夠高,或許可以嘗試看看。若沒有把握,還是建議分開進行。這個社會是現實的,當你成功了、自媒體有足夠的粉絲群,說甚麼都有力量。當你還在努力的階段,所有人都會勸你別浪費時間,好好工作比較實在。
Thumbnail
「好想離職……」你有過這個念頭嗎? 近幾個月以來,同事陸續提出了辭呈,有人是為了創業,有人是為了準備國家考試,也有些人是對於現況感到不滿意,儘管抱持著祝福的心,感性上還是難免失落。 隨著物價不斷跳漲,薪水卻幾乎沒有調整,錢包變薄了,心也委屈了。 離職從來不是一件壞事,然而,在選擇離開一段職場之前,我
Thumbnail
「好想離職……」你有過這個念頭嗎? 近幾個月以來,同事陸續提出了辭呈,有人是為了創業,有人是為了準備國家考試,也有些人是對於現況感到不滿意,儘管抱持著祝福的心,感性上還是難免失落。 隨著物價不斷跳漲,薪水卻幾乎沒有調整,錢包變薄了,心也委屈了。 離職從來不是一件壞事,然而,在選擇離開一段職場之前,我
Thumbnail
上半年其中一個盛大的事件就是畢業季啦。越接近畢業季,各場校園徵才說明會跟就業博覽會就開始開跑了。每家公司都卯足全力宣傳自家公司的好,但招募宣傳的內容和真實狀況符合度到底有多少呢? 內部的團隊又有各自的風格,到底要怎麼在實際加入前先知已知彼? 這篇就提供幾個判斷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上半年其中一個盛大的事件就是畢業季啦。越接近畢業季,各場校園徵才說明會跟就業博覽會就開始開跑了。每家公司都卯足全力宣傳自家公司的好,但招募宣傳的內容和真實狀況符合度到底有多少呢? 內部的團隊又有各自的風格,到底要怎麼在實際加入前先知已知彼? 這篇就提供幾個判斷的方式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並沒有!) 終於,來到這一個系列的小結尾。 面試這東西,很難有一個完整的結束,或是說,依照這些內容和規則就是無往不利,畢竟,時代在走,面試依然。只要有需求,就會持續的有面試產生,只是可能從現場面試來到了線上面試,而我的經驗增加,或許所寫的內容就會持續修修改改。 那我們開始吧! 建議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並沒有!) 終於,來到這一個系列的小結尾。 面試這東西,很難有一個完整的結束,或是說,依照這些內容和規則就是無往不利,畢竟,時代在走,面試依然。只要有需求,就會持續的有面試產生,只是可能從現場面試來到了線上面試,而我的經驗增加,或許所寫的內容就會持續修修改改。 那我們開始吧! 建議
Thumbnail
請你跟我們談談,為什麼會想要離開上一份工作? 非應屆畢業新鮮人,在轉職時對於這個提問一定不陌生,因為這題出場率蠻高的,幾乎是必考題!常常有些人會覺得,離職不就是過的不開心或是薪水不到位,有什麼好問的,這跟我要重新求職有什麼關係。 探詢你的工作價值觀 誠實為上策 減少負面論述 與主管管理風格不合
Thumbnail
請你跟我們談談,為什麼會想要離開上一份工作? 非應屆畢業新鮮人,在轉職時對於這個提問一定不陌生,因為這題出場率蠻高的,幾乎是必考題!常常有些人會覺得,離職不就是過的不開心或是薪水不到位,有什麼好問的,這跟我要重新求職有什麼關係。 探詢你的工作價值觀 誠實為上策 減少負面論述 與主管管理風格不合
Thumbnail
找工作,壓力很大。無論您是要離開大學並尋找第一份全職工作,還是要轉行,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同的過程;準備、投履歷和面試。 第一階段:你的履歷 提示:切記履歷一定要有照片,對於部分人而言可能會有求職時的空窗期別擔心這空窗期,但你需要在你的“自傳”中表達你在這段空窗期時,你做了什麼事。 第二階段:求職信
Thumbnail
找工作,壓力很大。無論您是要離開大學並尋找第一份全職工作,還是要轉行,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同的過程;準備、投履歷和面試。 第一階段:你的履歷 提示:切記履歷一定要有照片,對於部分人而言可能會有求職時的空窗期別擔心這空窗期,但你需要在你的“自傳”中表達你在這段空窗期時,你做了什麼事。 第二階段:求職信
Thumbnail
如果努力做到slide 中(要是我該做的都做了) 但還是無法晉升 怎麼判斷何時該離職? 我相信很多在檯面上的那些KOL都會同意一句話 「假如我們現在有一點累積,那是因為我們被機會看到了」 先瞭解其他企業的現況 調查一下自己的理想企業目前的職缺現況 你可以被動的離職,也可以主動的規劃
Thumbnail
如果努力做到slide 中(要是我該做的都做了) 但還是無法晉升 怎麼判斷何時該離職? 我相信很多在檯面上的那些KOL都會同意一句話 「假如我們現在有一點累積,那是因為我們被機會看到了」 先瞭解其他企業的現況 調查一下自己的理想企業目前的職缺現況 你可以被動的離職,也可以主動的規劃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想換工作了呢?台灣每10個人就有7個人想轉職!我們永遠都不曉得一份新工作的甜蜜期能延續到什麼時候,⠀隨時為「轉職」做好準備,才不會困在無法逃脫的困境,⠀現在就跟S編一起檢視你是否每一項都做好做滿了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想換工作了呢?台灣每10個人就有7個人想轉職!我們永遠都不曉得一份新工作的甜蜜期能延續到什麼時候,⠀隨時為「轉職」做好準備,才不會困在無法逃脫的困境,⠀現在就跟S編一起檢視你是否每一項都做好做滿了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