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已進入第45天?其實已經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天數了,因為連星期幾?我自己常常一天也要問三次。除了媽媽廚藝解鎖、孩兒3C功力大增、父母多工轉換升級外;我自己常扮演著裁判......擂台賽上專門把扭打中選手分開的裁判。
不誇張,這個真實畫面每天真切的在家中上演,相差1.5歲的兄妹,上一秒還一起玩、一起追逐;下一秒就變成了告狀和追打;而正當你要當起調停者,要兩人冷靜、不要一起玩時,兩人又炮口一致,抱怨著媽媽的多事。
就在這一推一拉、一打一鬧的生活中,我感覺到居家不可怕,24小時和小孩在家也不可怕,在家工作的同時還要備三餐、顧體力旺盛的小孩是蠻可怕的;而在家工作、備三餐、顧體力旺盛且一小時可以扭打三次的小孩,更是真正會被逼瘋的。
美國研究曾舉出一個數據:3~7歲小孩搶玩具的頻率,平均一小時會發生3.5次,但2~4歲年段的幼兒發生這類爭吵的頻率更高,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老實說,平時兩人也會爭吵打鬧,但居家的生活,兩人身體的精力沒有發洩、情緒更容易滿了出來;彷彿將兩隻鬥魚關在同一個魚缸中,這恐怖的比喻,不是很洽當....
但該如何降低手足擂台賽發生的頻率,這段時間我也在觀察、了解和調整中。
我發現兩人的爭吵、生氣,很多時候是覺得「不公平」,他們覺得「沒有被公平的對待」;對方的東西比較好、吃的水果比較大、看電視的時間比較長、得到比較多的稱讚,這些全都是爭吵的來源。對於這些不傷害對方、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環境的爭吵,我試著 #別急著介入、#同理但不處理,看看被認為不公平的另一方,會怎麼解決?或是有情緒的孩子,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排解不滿的情緒。
「那你要不要問問看妹妹?」這是我一開始會引導的對話,5歲的樂樂總覺得不公平,連吃個飯、喝個湯,也都覺得為什麼妹妹可以比較少?(沒有錯,因為他們都不喜歡吃飯...^^");慢慢地,現在他們開始會討論、或是自己做些好或不好的利益交換了。
年紀很近的兩人,現在也很常從動口爭輸贏,變成動口又動手,再演變成手腳一起來的局面。樂樂就是典型卡通裡的臭男生,「哈哈哈,我比妳快,妳都不會......」,他擅長用言語、搭配肢體動作來挑釁妹妹;而恩恩就是那種秒被挑釁成功且不服輸的悍女子,所以就以暴力來回敬哥哥。
遇到這種擂台上演的場面,裁判除了負責將兩人分開之外,#賦予責任、#啟發式問句是一個逆向操作的方式。「樂樂隊長,這個我和妹妹都不太會,你的方法可以教我們嗎?」常常這個話一說出來,那個搗蛋的神情,慢慢轉變成肯定滿足,當我再試著多給他一些鼓勵,他竟然還會不好意思地回我:「這沒甚麼拉。」當然,同理另一方、注重公平性,也是必要的,所以我也會再安排一些簡單的任務責任,讓妹妹來當隊長執行。
而針對孩子當下表現不適當的行為,例如取笑別人、暴力解決等行為;我會試著在#睡前時光和他們聊聊,在孩子平靜且愉悅的心情下溝通,絕對會比當下混亂的情緒時更容易接納。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面臨著跟我一樣的情況,這邊的經驗,希望對大家在防疫生活中,能少吼兩句、白髮少長兩根。雙寶....我就已經難以招架了;那些三寶、四寶、五寶的家長請收下我的膝蓋,也誠摯的歡迎妳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