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成功法則,「每週列出一樣做的最糟糕的成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職場八卦總是講不完,身邊永遠都有一群愛說嘴的好同事、好朋友,炫耀著每一件聽起來荒謬、又令人瞠目結舌的誇張事蹟,當下聽起來雖然令人羨慕、好不精彩,但與現實狀況似乎又有一點差距,沒辦法,誰叫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優點說得再厲害一點,喜歡把事蹟再說的誇大一點,讓自己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但現實上,並沒有。

我們都想獲得他人崇拜的眼光,成為獲得成功地位的優秀人才,但總是說嘴比實際上厲害得多,市面上的職場心法、自我提升的學習效果總是來的有限,更或者不知從何做起,所幸就算了吧,反正我試過了,沒效。也或許那些只是適合某部分人的特殊條款,追求那些功成名就的前輩所列出的成功條款,並不一定通用於任何人。

不如換個做法,列出每一段時間自己最糟糕的一件事、一個成果,把原委都明確的完整詳述,找到最關鍵的失敗原因,再評估幾個可以直接改善的方法,記住它。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件,或許你就有機會使用它,並且把結果變得更好一點。

你可以把這個時間週期設定為五天、一週,都可以,但盡量不要超過兩週,時間拉得越長,被挑出來的事件通常影響力越大,也很難改變結果。如果能在關鍵的小細節就修正改善,事件的最後通常不會太差。
但也不建議天天都做修正,這樣容易讓自己變得鑽牛角尖,也會讓事情進行的非常不順利、延誤時程,反而造成反效果。修正,是為了更好,不是找麻煩。

當別人反省你、評論你,通常都不容易產生改變,而且更會去捍衛自己。一但當自己反省自己,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是否有改善的空間跟結果。
我可以罵我自己,但,別人不行。善用這個心理因素去改善自己造成的錯誤,時間拉長後,你會發現每一件事會慢慢地步上軌道,生活也會越來越順遂,運氣也似乎越來越好。

大多數人喜歡看優點、喜歡放大優點,這個方式沒錯,也是讓其他人認識你的最佳模式。但想要提升自己,就必須從缺點開始,正視自己的弱項,改善或找到配套方案去彌補它,或許沒辦法完全去改變這個缺失,但起碼不要讓這個缺口去影響其他的正向結果,「控制損失」,是我們至少能做的某些事。這項技能,不管在職場還是人生價值觀上,都能帶來正向的幫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的沙龍
156會員
273內容數
職場嘛,就是一個賺錢生活的地方,沒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我們該怎麼做,決定要怎麼做的只有自己。 老闆的思維在我們身上不一定有效,誰說每個人都嚮往當著大老闆的生活,其實你的日子通常比這些人更精采,我們,只是不想炫耀。
2025/04/23
在職場上,每個人也都是一路經歷各種考驗跟磨難,合理跟不合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熬得過,才能達成成就。這些成就,會成為自己未來在職場上的判斷標準,誰真誠、誰有實力,又是誰唬爛、誰阿諛奉承,未來都很難逃出自己的觀察,看破不說破,是我們成為大人後的溫暖。
Thumbnail
2025/04/23
在職場上,每個人也都是一路經歷各種考驗跟磨難,合理跟不合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熬得過,才能達成成就。這些成就,會成為自己未來在職場上的判斷標準,誰真誠、誰有實力,又是誰唬爛、誰阿諛奉承,未來都很難逃出自己的觀察,看破不說破,是我們成為大人後的溫暖。
Thumbnail
2025/03/31
現在的職場環境,不太適合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若單一薪資收入夠高,或許可以孤注一擲,拚個幾年就閃人脫身。 愛把共體時艱、草創時期放在嘴邊的企業,或拿分潤股權的大餅來當員工努力的目標。還是先顧好自己,談到應得的薪酬,拿到該有的獎金。所謂的股權分配、激勵制度,通常都不會實現,抑或是被稀釋到很無感。
Thumbnail
2025/03/31
現在的職場環境,不太適合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若單一薪資收入夠高,或許可以孤注一擲,拚個幾年就閃人脫身。 愛把共體時艱、草創時期放在嘴邊的企業,或拿分潤股權的大餅來當員工努力的目標。還是先顧好自己,談到應得的薪酬,拿到該有的獎金。所謂的股權分配、激勵制度,通常都不會實現,抑或是被稀釋到很無感。
Thumbnail
2025/02/18
回頭看看自己在職場一路上的軌跡,想想,曾幾何時,被看好過? 年輕人爛草莓,抗壓性不足,有點成績了,不免得到只是運氣好矇到了的評價。 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面試、第一次到職、第一次換工作,每一個過程都歷歷在目,哪怕到現在過了快20年,都忘不了當初的心情,無論好與不好,都是永遠的記憶,我相信,你也是。
Thumbnail
2025/02/18
回頭看看自己在職場一路上的軌跡,想想,曾幾何時,被看好過? 年輕人爛草莓,抗壓性不足,有點成績了,不免得到只是運氣好矇到了的評價。 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面試、第一次到職、第一次換工作,每一個過程都歷歷在目,哪怕到現在過了快20年,都忘不了當初的心情,無論好與不好,都是永遠的記憶,我相信,你也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執行一個工作的專案,執行的結果很不理想,跟預期的落差滿大,覺得很自責,感覺自己辜負了合作的案主的期待。 剛好最近在練習接納自己這個課題,我覺得什麼情況下最難接納自己呢? 我覺得就是像這樣的時刻。 當自己所做的事,跟自己期待的結果不符合,我往往會第一時間就責備自己。 「天啊!我怎麼這麼
Thumbnail
最近執行一個工作的專案,執行的結果很不理想,跟預期的落差滿大,覺得很自責,感覺自己辜負了合作的案主的期待。 剛好最近在練習接納自己這個課題,我覺得什麼情況下最難接納自己呢? 我覺得就是像這樣的時刻。 當自己所做的事,跟自己期待的結果不符合,我往往會第一時間就責備自己。 「天啊!我怎麼這麼
Thumbnail
整理思緒,再出發;心情雜記,僅供參考 1.處理事情,總難面面俱到,自己的心不要亂,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心亂了,不斷犯錯,事後反悔,都是大忌
Thumbnail
整理思緒,再出發;心情雜記,僅供參考 1.處理事情,總難面面俱到,自己的心不要亂,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心亂了,不斷犯錯,事後反悔,都是大忌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發現,周邊有存在一種人,三不五時就是在抱怨, 好像人生就只有抱怨這件事。 我曾經在公司上面遇過類似的人, 每天不是一直抱怨一些小事情,或是小題大作。 不然就是跟合作的一些同仁,一直吹毛求疵, 一直說別人都做不好。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發現,周邊有存在一種人,三不五時就是在抱怨, 好像人生就只有抱怨這件事。 我曾經在公司上面遇過類似的人, 每天不是一直抱怨一些小事情,或是小題大作。 不然就是跟合作的一些同仁,一直吹毛求疵, 一直說別人都做不好。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在某個領域上沒有太花力氣,只要稍微認真一點,就拿到不錯的成績,也成功獲取他人的眼光及讚賞?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習慣「成功」的樣子,而身邊的人也早已認為「這個人表現好」就是常態的時候,其實默默地就讓他/她站到一個不容失敗的位置。 那麼,當厲害的人表現不如預期會發生什麼事呢?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在某個領域上沒有太花力氣,只要稍微認真一點,就拿到不錯的成績,也成功獲取他人的眼光及讚賞? 可是,當一個人已經習慣「成功」的樣子,而身邊的人也早已認為「這個人表現好」就是常態的時候,其實默默地就讓他/她站到一個不容失敗的位置。 那麼,當厲害的人表現不如預期會發生什麼事呢?
Thumbnail
在工作上失誤時,你腦海會浮現哪些聲音呢?是不斷的對自己說:「你怎麼會犯這種錯?」除感到自責外,同時也會覺得自己沒用,還是會拍拍肩膀說沒事,你已經盡力了,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Thumbnail
在工作上失誤時,你腦海會浮現哪些聲音呢?是不斷的對自己說:「你怎麼會犯這種錯?」除感到自責外,同時也會覺得自己沒用,還是會拍拍肩膀說沒事,你已經盡力了,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
Thumbnail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小的壞習慣,年輕時覺得無傷大雅,直到工作時遇到一些問題,才發現千萬不可以小看這些壞習慣,造成就算你很努力,而一個小錯誤就把你之前辛苦的成果毀之一旦因小失大。 第一個壞習慣:拖延 工作上的任務,常覺得時間還早,事情先放在一邊,等想處理時再來完成即可,結果事情只有越來越多,
Thumbnail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小的壞習慣,年輕時覺得無傷大雅,直到工作時遇到一些問題,才發現千萬不可以小看這些壞習慣,造成就算你很努力,而一個小錯誤就把你之前辛苦的成果毀之一旦因小失大。 第一個壞習慣:拖延 工作上的任務,常覺得時間還早,事情先放在一邊,等想處理時再來完成即可,結果事情只有越來越多,
Thumbnail
找到自己最糟糕的成就。 我可以罵我自己,但,別人不行。善用這個心理因素去改善自己造成的錯誤,時間拉長後,你會發現每一件事會慢慢地步上軌道,生活也會越來越順遂,運氣也似乎越來越好。
Thumbnail
找到自己最糟糕的成就。 我可以罵我自己,但,別人不行。善用這個心理因素去改善自己造成的錯誤,時間拉長後,你會發現每一件事會慢慢地步上軌道,生活也會越來越順遂,運氣也似乎越來越好。
Thumbnail
「”我沒有做好” vs “沒做好的我不好”」這句很經典。 這一直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即便是2年後的我,有時都會不小心掉進這樣的情緒陷阱中。尤其是對身邊親近的人,特別會讓自己失去理智,把別人”善意的提醒”,或是”無心的比較”給聽進心裡,任其無限發酵…
Thumbnail
「”我沒有做好” vs “沒做好的我不好”」這句很經典。 這一直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即便是2年後的我,有時都會不小心掉進這樣的情緒陷阱中。尤其是對身邊親近的人,特別會讓自己失去理智,把別人”善意的提醒”,或是”無心的比較”給聽進心裡,任其無限發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