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假說認為,「過當攻擊性,源自於故障的情緒控管能力」(breakdown in emotion regulation capacity),此假說也被許多研究支持,那麼,是什麼導致了「情緒控管能力出現故障」呢?藉由腦電圖(EEG)技術,我們發現情緒控管失調與2大腦部區域有關,緒影響區(emotion effector regions),前者包括了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例如當這2腦區出現不正常的活動紀錄時(例如過強的delta波),常常可預測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有或者我們也發現到再受虐的青少年或孩童身上,也觀測到照些腦區的不正常活動,而他們也確實在成年後有更高的機率展現過當的攻擊性;再或者,在癲癇患者身上也被發現,他們情緒腦區不正常的活動,似乎也跟他們的攻擊性有關。那麼詳情如何呢?就讓我們在內文中詳細介紹!
故障的情緒控管能力導致攻擊性
目前的假說認為,「過當攻擊性,源自於故障的情緒控管能力」(breakdown in emotion regulation capacity),目前為止,這個假說能解釋大多的實驗結果,而「故障的控管能力」藉由腦電圖的觀測結果我們發現到,它似乎與一些腦區的不正常活動有關,舉例來說,之前介紹過的被動攻擊性(或稱浮躁攻擊性, impulsive aggression)就被發現跟2大區域很有關係:
- 情緒控管區(emotion regulatory regions)
包括了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
- 情緒影響區(emotion effector regions)
包括了杏仁核(amygdala)、島葉(insula)、下丘腦(hypothalamus)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也是藉由腦電圖,我們發現青少年腦部若有過強的delta波活動(1~4Hz,在腦部算是相當低頻的訊號),可以多少預測到他將來的攻擊性行為,因此此訊號也被認為跟前面提到的「故障的情緒控管」有關。
成長期受虐對腦部的影響
「成長期有受過虐待」,是增加成年攻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腦電波(EEG)的比較後發現,成長期受虐者再腦部上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表現,這代表了他們的腦部發育可能因虐待而受到影響,也可能跟他們在成年後過強的攻擊性有關,例如幼時受過性虐待或嚴重物理性虐待的實驗組,相較於健康的對照組,他們的大腦左半球活性特別強,出現了左右腦不對稱的狀況;而這樣的結果在受虐過的青少年再次被驗證,另外受虐的青少年還被發現到前額葉皮質活動度較低的狀況(前額葉皮質一般認為與情緒控管能力有關)。
癲癇與攻擊性
先簡介一下什麼是癲癇,癲癇被認為是一種不正常、過強的腦部活動所引發的疾病,不正常活動的腦區可能是一小部分,也可能是一大部分,但是為何腦部會有不正常的活動?目前原因尚未明瞭,但已知多少與基因有關,但也會受到後天環境影響,如被虐待。
癲癇患者不只是會展現我們所知道的那些物理性的肢體症狀,他們的「情緒、心裡也會受到影響」,其中包含了攻擊性的展現,他們所展現的攻擊性一般為「防禦性攻擊性」,是屬於浮躁反應型(被動攻擊性)的一種,也就是被刺激後所產生的憤怒、恐懼等過強的情緒反應所引發的。
癲癇是一種週期性的疾病,此週期可分為3個階段,發作中(ictal)、發作後(postictal)、發作間(interictal),3個階段都常會伴隨著防禦性攻擊性,但發作後偶爾也會展現出主動性攻擊性(獵食性攻擊性),那麼這些攻擊性為何會在癲癇患者身上展現出呢?還記不記得剛剛提到過-癲癇是由不正常腦部活動(一些腦區會過強,一些則過弱)所引發的,所以目前認為癲癇患者之所以會展現攻擊性,是因為期情緒控管區、情緒影響區(第一段提到的)過強或過弱的活動所導致,例如許多癲癇就會有杏仁核活動過強的狀況,而杏仁核跟憤怒、恐懼的展現有關。
但是,目前有關「癲癇是否引發攻擊性」仍存在著一些爭議,有研究者透過個種比較後發現,癲癇患者的攻擊性相較於其他有攻擊性的精神疾病患者,並沒有那麼嚴重;也有研究者發現,癲癇患者與其他神經受損、但無明顯攻擊性的病患相比,其實相差不大,因此,目前有人認為癲癇患者的攻擊性,或許主要不是由癲癇所引起,而是一些會造成癲癇的經歷(如前面所提的被嚴重虐待)所引發?大家怎麼想呢?
Nous makes life.
Thema科學咖啡館 感謝您的光臨!
撰寫/咖啡因成癮的蛾
封面/咖啡因成癮的蛾
圖解/想啡的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