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花近兩百年研究人的心理怎麼運作,而佛教也有千年辯證才定義心有八十一種法則,其實我們這麼拼命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希望這顆心不要在慌亂的亂動。
就讓我用牛頓三運動定律來解釋心智的運動吧,外力是我們所感知受到外在的刺激,例如五感、念頭,甚至他物給予的刺激,而我們的心是承受這些外力的物體。
第一定律:當外力(刺激)合為零,物體(心智)成慣性運動(習慣)。
這可以解釋當我們沒有外部刺激,也沒有阻礙時,不思考不感受,自然就一切照著過往習慣去執行生命,慣性運動就像心跳、呼吸這樣,或者,已經養成的信念與習慣。
另一方面,如果起心動念跟外界阻礙相等相抵銷,我們的心也只會照著過往的信念去行動。反之,要消除以往壞的慣性運動,也要起相等強度相反邏輯(反方向)的念頭去抵銷心智的慣性。
第二定律:對物體(心智)施加外力(刺激),外力等於加速度(心智起伏變化劇烈程度)與物體質量(心智頓感)乘積。
這項可以理解為,我們心智接受刺激時,刺激造成的心智起伏變化的程度(在吸引力法則中心智的改變也導致外在世界的改變)與心智穩定的鈍感成反比,越穩定老練穩重的心智承受刺激會產生較小的起伏,反之,越敏感飄忽的心智受到微小的刺激也會有劇烈的變化。
另一方面,要結合第一定律用於改變累積數年已經沈重的破壞性慣性思維,就要用更大的刺激或強大的思考去改變心智的方向。
第三定律:物體(心智)與物體(心智)之間相互作用,力(刺激)必定會相互出現,稱為作用裡與反作用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當自己與他人互動過程中,每次給予對方施予的刺激,同時自身也會被同等強度的刺激作用在自己心智上,因此,如果給予的刺激是良善的思想、語言,自然作用好的刺激給自己,反之亦然。
不過從他人接受的刺激方向每個人不同,所以關於說者無心聽著有意的解釋在於,接收刺激那一方的心智在這個方向作用會直接運動到負面的區域,以此來說,要求全世界不要對自己施加這樣的刺激是無解的,因為每個人產生慣性負面運動都是獨特而不可知,這終究是個人的課題(除非完全停止社交與外部刺激)
題外話,認知治療法就是一種在心智習慣朝負面區域的運動過程中,強制給予一個不同方向的外力(觀點)並且不斷的重複直到成為新的習慣。
而學習所謂吸引力法則之前,最重要的其實是先停止心智慣性上的亂動,一切不和諧與混亂也是過多的思慮煩擾,太多不同方向的刺激,學會先回歸平靜,再靠著意識去施加符合目標需求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