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省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痛苦的,人們當以自己的反抗來賦予生活意義。二十世紀二戰之後,存在主義思潮一度非常流行,尼采海德格沙特卡繆都是代表人物。
尤其是法國作家卡繆小說《瘟疫》(1947年)以封城為故事主軸,相對於二十一世紀的病毒SARS、MERS和COVID-19來説,《瘟疫》既是寓言也是預言,讓人不得不佩服卡繆的先知。
《瘟疫》敘述海港城市俄蘭持續將近一年的鼠疫之災,小說中如同聖徒的塔霍發起組織衛生隊,號召許多人加入防疫行列,和李爾醫生、潘尼洛神父、記者藍伯等,一起鼓舞民眾,對抗官僚文化,為偉大的理想而奮鬥,終於戰勝了瘟疫,這象徵著人類社會的一線希望。人彷彿被拋棄到這荒謬世界,但並不孤單,我們要恪盡責任,為追求幸福而奮戰不懈,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真正意義;且就像李爾醫生於瘟疫期間所觀察到的:人類值得讚美的事情比令人鄙視的事情更多。卡繆的《瘟疫》,無疑為放棄信仰、對未來感到迷惘的人們指出另一條道路,即使四周似乎一片荒蕪。又誠如聖徒塔霍所言,人類固然害怕被瘟疫所傳染,實則每個人心中也都潛藏著自己的瘟疫,應時時去反省、面對而非一味逃避,怎不令人深思低迴。
「瘟疫」可喻為人類過去曾經面對、現今正在經歷,乃至於將來依然無法倖免的、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日子,讀卡繆《瘟疫》當可帶給我們深刻的人生啟示吧!
──原刊2021年7月29日《國語日報》文藝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年輕人多的是精力、熱情和時間,少的是金錢、冷靜和經驗。但無論如何,過來人都不會否認,青春正是人生之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應趁年輕,留下青春的印記。
不管高矮胖瘦或美醜,這是天生的,父母賜給我們的,不能接受「我是這樣的我」,就像給自己戴上人性的枷鎖,一輩子都不會快樂。
學生一想到「通識」就想到無關緊要,想到營養學分。這是社會功利化以及校園唯知識化所造成的認知偏差。  一般來說,通識教育指的是通才教育或全人教育。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的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則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不論先天條件如何,苦練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必然歷經苦練的過程。  例如二十世紀最傑出的鋼琴家魯賓斯坦,三歲即彈一手好琴,乃舉世公認的音樂神童。擁有盛名後,問他成功之道,他強調的不是天分,而是苦練。因為他即使已經是世界級音樂家,仍然持續不輟,每天練琴六至八小時。
生命到底有無意義?有無價值?人生的目的究竟為何?始終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答。伊朗導演阿巴斯《櫻桃的滋味》,對此提供了淺顯易懂的答案,可以說充滿智慧。  
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亦即四季運行有序,百物自然滋生。「當令」二字則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就該做什麼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是先民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
年輕人多的是精力、熱情和時間,少的是金錢、冷靜和經驗。但無論如何,過來人都不會否認,青春正是人生之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應趁年輕,留下青春的印記。
不管高矮胖瘦或美醜,這是天生的,父母賜給我們的,不能接受「我是這樣的我」,就像給自己戴上人性的枷鎖,一輩子都不會快樂。
學生一想到「通識」就想到無關緊要,想到營養學分。這是社會功利化以及校園唯知識化所造成的認知偏差。  一般來說,通識教育指的是通才教育或全人教育。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的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則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
不論先天條件如何,苦練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必然歷經苦練的過程。  例如二十世紀最傑出的鋼琴家魯賓斯坦,三歲即彈一手好琴,乃舉世公認的音樂神童。擁有盛名後,問他成功之道,他強調的不是天分,而是苦練。因為他即使已經是世界級音樂家,仍然持續不輟,每天練琴六至八小時。
生命到底有無意義?有無價值?人生的目的究竟為何?始終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答。伊朗導演阿巴斯《櫻桃的滋味》,對此提供了淺顯易懂的答案,可以說充滿智慧。  
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亦即四季運行有序,百物自然滋生。「當令」二字則提醒我們,什麼時候就該做什麼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是先民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如往常,濱海城市吹拂著腥羶的海風 陽光的法式早餐舔醒優雅的貓 昨晚的尋歡作樂,通宵燈火才熄滅 一場不知名的病,為春天的城市蒙上一層黑 XX醫生吹奏著輕快的哨音,開啟了第一道 死亡在輕叩瀕死患者的門板 伸出絕望的手,懸壺的磬石在敲響著 枯槁的生命氤氳著拯救的氣息 失去知覺的軀殼,已然
Thumbnail
「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卡繆《溫疫》,1969 《瘟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過往也是預示。 最後沒有輸贏,瘟疫退卻不代表贏,跨越死亡的抗爭也不是贏,災難只是安靜下來,等待下次的伺機而動,重複一場太多太久的鍛鍊心志與穿越傷心的抗爭。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一如往常,濱海城市吹拂著腥羶的海風 陽光的法式早餐舔醒優雅的貓 昨晚的尋歡作樂,通宵燈火才熄滅 一場不知名的病,為春天的城市蒙上一層黑 XX醫生吹奏著輕快的哨音,開啟了第一道 死亡在輕叩瀕死患者的門板 伸出絕望的手,懸壺的磬石在敲響著 枯槁的生命氤氳著拯救的氣息 失去知覺的軀殼,已然
Thumbnail
「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卡繆《溫疫》,1969 《瘟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過往也是預示。 最後沒有輸贏,瘟疫退卻不代表贏,跨越死亡的抗爭也不是贏,災難只是安靜下來,等待下次的伺機而動,重複一場太多太久的鍛鍊心志與穿越傷心的抗爭。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