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覺得很髒,所以不停地洗洗洗,洗久了皮膚乾澀難受,於是再塗塗塗乳液保護。重複行為的發生,其實跟髒不髒或有沒有鎖門不是直接關係,「隱藏的焦慮」才是關鍵,通常是未解決的創傷。
當事人無法面對或解決隱藏的焦慮,對內宣洩就只能在自己生活上找事情來煩惱,重複行為抵銷焦慮能量。電影《瘦身男女》中劉德華一直洗馬桶的經典畫面,就是輕微的強迫行為,而嚴重者將重複耗去幾小時,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
強迫症者潛意識裡都在與自己交戰,難有空間與人建立關係,但他們其實最需要大量安全感與穩定關係,讓我們一起努力理解他們吧。
學生進去廁所很久了,我有點擔心,敲敲門她好像在忙什麼似的敷衍回敲,我想那就再等一下吧。跟學生諮商不到三次,她總是無法依約前來,原因都是出門前的盥洗拖太久,她知道自己不該如此,但一洗上了就停不下來,幾次下來無法維持諮商架構只好先暫停。
我找了另種方法與她保持聯繫,請她來當工讀生,以工資交換的方式讓她維持來這裡的規律,有了穩定性,再談諮商。不過她剛掃掃地,就進去廁所很久。
學生從高屏區來北部讀書,外宿,生活費幾乎靠自己與社會補助。強迫行為從國中開始,並逐漸增強,每次洗澡時間超久,洗了再洗,兩三天用掉一瓶沐浴乳,洗到皮膚乾燥脫皮,然後再補塗厚厚一層乳液。
影響不僅如此,洗澡洗手的水費飆高,洗澡延誤出門打工,導致常缺錢三餐也捉襟見肘。當然學業更是缺曠多,作業交不出來,人際適應不良。那一天,導師把她轉介給我們,老實說,我們也不知如何幫忙,初談後更是得知她的原生家庭不但不是支持系統,更是強迫症的肇因。
「強迫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在當事人的認知裡,它是無法解決的困境,只能壓抑不被大腦認知(否認),然而不安的騷動仍然存在,為了抒解焦慮,當事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且令人沮喪的重複想法與行為當中。
重複行為做完後會感到心理放鬆,同時產生制約效果,造成循環(類似成癮),於是強迫停不下來。有些焦慮是兒時創傷經驗造成,因為兒童年紀小不能改變或逃避環境,壓力向內壓迫,產生自我制約的行為。
叩!叩!「妳還好嗎?」真的太久了,而且我聽到收拾碎碎的動作聲與水聲。
我問:「發生什麼事了?」
「等,等我一下...」她用慣常微弱的聲音回答。
學生沒錢固定看精神科,所以焦慮來時,強迫行為就更多更頻繁。她也不習慣與人面對面,初談時她脫皮的雙手一直扭絞動不停,談話無法對焦,眼神無法看我(又是一種焦慮)。我心想該怎麼幫她呢,連最基礎的建立關係大概都要很久吧。焦慮的強迫行為令她無法守時守信,她只好只挑對她的生存有利事來做(相對有動力),結果不意外,人際關係很差。
所以我利用機會讓她來工讀,交換條件是工讀時間結束後「要來諮商」,來聊聊就好,而且每次都有小點心吃,希望藉此建立信任基礎。
「老師…」她終於開門了,像個做錯事怯怯的小孩。
我一看,差點昏倒,洗手台滿滿積水跟濕爛結塊的衛生紙,她洗手不知道加了什麼把排水孔堵住,又想用衛生紙擦乾,結果越搞越糟。這是她工讀第三次,要收拾的殘局卻越來越大。「她遇困難怎麼不開門求助呢?」當下心情有點複雜,像照顧一個孩子,也有些沮喪,感到信任感還建立不起來的挫敗。我只好努力告訴自己,她不是故意的,她焦慮的也是這些情緒。我試著讓自己平靜,請她不要擔心,先回去,我來善後,明天記得再繼續來工讀。
我得仔細想想怎麼利用這件事,跟她討論如何自我覺察。不過在這之前,還是先打掃廁所吧。 掃完後心理平靜了再給她個電話,關心她的情緒,重複說一切都沒事的 。
【創作聲明】
故事主要彰顯某個人性、心理主題及關係情境。分為兩個形式,〈諮商小說〉人物、背景、情節皆為杜撰,強調某些類型、族群及心理機制的議題而編;〈諮商故事〉為心理師所經歷的自省或經驗,其中他人故事亦經過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