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拒絕的藝術:學習為自己說「不」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朋友臨時拜託你幫忙,明明心裡很想說「不方便」,卻還是硬著頭皮答應;孩子吵著要再玩五分鐘平板,你明明知道該收起來了,卻總是妥協地說「好啦,再五分鐘」。

拒絕,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我們怕破壞關係、怕被誤解、怕別人不開心。久而久之,我們在各種人情壓力中,失去了說「不」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這麼難拒絕?

答案可能要回到童年。許多人從小就被教導要聽話,否則會被貼上「不乖」的標籤。當孩子說「我不要」時,大人常會糾正、責備,甚至要求立刻服從。於是,孩子慢慢學會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後面,優先配合別人的期待。長大之後,這樣的習慣不知不覺成為性格,讓我們在職場、人際甚至親密關係裡,依然難以說出口一個堅定的「不」。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自己無法接受別人拒絕我們時,也會更難去拒絕別人。例如,孩子說「我不想分享玩具」,父母往往立刻糾正:「這樣不禮貌,要學會分享!」但如果我們總是急著否定孩子的拒絕,他也會長大成為一個「不敢說不」的大人。

在親子關係裡,大人也需要練習拒絕

很多父母以為,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才是愛。孩子要玩平板、要買玩具、要多吃一塊糖,我們往往因為心疼或怕爭執而退讓。但這樣的「不敢拒絕」,長久下來,會讓孩子誤以為世界隨時會依照他的需求運轉。

拒絕,不等於否定孩子,而是透過界線傳遞真正的愛。我們可以在拒絕前,先肯定孩子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還想玩,因為真的很好玩。但現在是該休息的時間了。」這樣的拒絕,是同時承接情緒、也給出規範。

孩子的拒絕,也值得被看見

如果說父母要學會拒絕,那麼接受孩子的拒絕,其實也是重要的一環。

當孩子說「我不要抱抱」「我不要你幫忙」,父母常會覺得受傷,甚至回以不滿:「我辛辛苦苦還不是為了你?」但事實上,孩子正在透過拒絕來劃界線,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表達「我與你不同」。

當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拒絕,不僅是對孩子自主性的肯定,也是在傳遞一個訊息:你有權說不,你的界線會被看見。這樣的安全感,正是未來面對同儕壓力或人際困境時最重要的力量。

日常裡的拒絕練習

那麼,父母該怎麼陪孩子練習拒絕呢?

  1. 遊樂場的玩具爭奪
    孩子在沙坑裡玩玩具,另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搶。孩子說:「我不要給!」父母不用急著干涉,可以先蹲下來對孩子說:「你有權決定要不要分享,但我們也要用禮貌的方式告訴對方。」這時候,你示範一句:「不好意思,這是我現在在玩的,等一下再借你。」孩子就會學到,拒絕是可以溫柔、但堅定的。
  2. 家庭裡的界線
    孩子說:「我不要現在吃飯,我想先玩。」父母可以先承接情緒,再表達界線:「我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是用餐時間。你可以選擇先吃完飯再玩,還是現在收起來,晚點再繼續。」雖然這兩個聽起來一樣,但差別在於「選擇感」跟「時間的安排」。
    「你可以選擇先吃完飯再玩」 → 這是比較明確的指令,方向只有一個:要先完成吃飯,玩是之後的事。孩子會感覺:「我只能照著大人的順序做」。
    「還是現在收起來,晚點再繼續」 → 這裡出現了「中斷」與「延續」的概念,讓孩子感覺東西不會被奪走,而是暫時放下。孩子會感覺:「我有選擇,我能決定什麼時候回來繼續玩」。

所以雖然最後的行動(先停下來吃飯)是一樣的,但語氣與框架差很多。第一種比較像是大人定規矩;第二種則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有自主權,沒那麼容易產生「被剝奪」的抗拒。這讓孩子感受到:拒絕被聽見,但界線依然存在。

  1. 父母身教的拒絕
    有時候,父母自己要勇敢拒絕,才能讓孩子看見「拒絕是可以的」。例如,朋友臨時約你出門,但你其實很累。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拒絕了朋友的邀約,因為我想好好休息。」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拒絕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不是失禮。

拒絕,不是傷害,而是保護

回到大人的世界,我們也常因為不敢拒絕而受傷。有人在職場總是默默加班,不敢推掉不合理的工作;有人在人際裡成為「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一次次犧牲自己的時間和感受。這些「討好」的背後,其實是內在的不安——我們害怕被遺棄,害怕被視為自私,害怕失去愛。

但事實上,拒絕並不是破壞關係,而是保護自己。當我們勇敢說「不」,不僅守住了自己的界線,也讓關係有機會建立在更真實的基礎上。而當父母能身體力行「拒絕不是錯」,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愛不是無條件配合,而是彼此尊重。

拒絕,是最勇敢的練習

拒絕,不是冷酷無情,也不是推開別人,而是一種關於「如何愛自己、如何愛對方」的練習。

對孩子而言,父母適度的拒絕,讓他們學會接受界線、理解規則;父母願意接受孩子的拒絕,則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自己;而對大人而言,拒絕讓我們回到自己身上,避免無止境的付出與消耗。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說「不」,卻又想勉強自己時,請提醒自己:拒絕,不是結束,而是一種真誠的開始。它也是對關係的尊重。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298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8/18
隨著時間推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容易因為害怕麻煩而漸漸疏遠。文章以自身的經驗,闡述瞭如何因為顧慮到他人感受,而減少拜訪長輩和朋友,導致感情變淡的過程。作者呼籲讀者,主動聯繫和陪伴,即使造成些許麻煩,也是維繫感情的重要養分,不要讓體貼變成疏遠的藉口。
Thumbnail
2025/08/18
隨著時間推移,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容易因為害怕麻煩而漸漸疏遠。文章以自身的經驗,闡述瞭如何因為顧慮到他人感受,而減少拜訪長輩和朋友,導致感情變淡的過程。作者呼籲讀者,主動聯繫和陪伴,即使造成些許麻煩,也是維繫感情的重要養分,不要讓體貼變成疏遠的藉口。
Thumbnail
2025/08/12
這篇文章分享了觀賞電影《F1》的體驗心得,從緊張刺激的賽車畫面、車手的精湛技術,到團隊合作與個人信念等層面,深入淺出地描寫觀影感受,並藉由電影情節引申出人生哲理,鼓勵讀者找到自己人生賽道上全力以赴的理由。
Thumbnail
2025/08/12
這篇文章分享了觀賞電影《F1》的體驗心得,從緊張刺激的賽車畫面、車手的精湛技術,到團隊合作與個人信念等層面,深入淺出地描寫觀影感受,並藉由電影情節引申出人生哲理,鼓勵讀者找到自己人生賽道上全力以赴的理由。
Thumbnail
2025/07/24
作者感性告別陪伴23年的愛車「小銀」,文中細述愛車載著作者走遍臺灣各地,記錄生活點滴與人生旅程,並分享維修愛車的心路歷程與感悟。
Thumbnail
2025/07/24
作者感性告別陪伴23年的愛車「小銀」,文中細述愛車載著作者走遍臺灣各地,記錄生活點滴與人生旅程,並分享維修愛車的心路歷程與感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內在狀態不安定時,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的「先切斷・先拒絕」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對關係的影響。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探討內在狀態不安定時,人際關係中經常出現的「先切斷・先拒絕」的行為,以及這種行為對關係的影響。
Thumbnail
自我對話中覺得。 沒有人愛我,所以多努力都沒用。
Thumbnail
自我對話中覺得。 沒有人愛我,所以多努力都沒用。
Thumbnail
想分開,是因為不想再痛苦,但是我也知道,分開,真的很難。
Thumbnail
想分開,是因為不想再痛苦,但是我也知道,分開,真的很難。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瞭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面對講話不禮貌的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有時候對方可能只是受傷了還沒長大的孩子,需要被接納和愛。通過分析如何善待自己,同時寬容對方的無禮舉止,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