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朋友臨時拜託你幫忙,明明心裡很想說「不方便」,卻還是硬著頭皮答應;孩子吵著要再玩五分鐘平板,你明明知道該收起來了,卻總是妥協地說「好啦,再五分鐘」。
拒絕,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我們怕破壞關係、怕被誤解、怕別人不開心。久而久之,我們在各種人情壓力中,失去了說「不」的能力。為什麼我們這麼難拒絕?
答案可能要回到童年。許多人從小就被教導要聽話,否則會被貼上「不乖」的標籤。當孩子說「我不要」時,大人常會糾正、責備,甚至要求立刻服從。於是,孩子慢慢學會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後面,優先配合別人的期待。長大之後,這樣的習慣不知不覺成為性格,讓我們在職場、人際甚至親密關係裡,依然難以說出口一個堅定的「不」。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自己無法接受別人拒絕我們時,也會更難去拒絕別人。例如,孩子說「我不想分享玩具」,父母往往立刻糾正:「這樣不禮貌,要學會分享!」但如果我們總是急著否定孩子的拒絕,他也會長大成為一個「不敢說不」的大人。
在親子關係裡,大人也需要練習拒絕
很多父母以為,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才是愛。孩子要玩平板、要買玩具、要多吃一塊糖,我們往往因為心疼或怕爭執而退讓。但這樣的「不敢拒絕」,長久下來,會讓孩子誤以為世界隨時會依照他的需求運轉。
拒絕,不等於否定孩子,而是透過界線傳遞真正的愛。我們可以在拒絕前,先肯定孩子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還想玩,因為真的很好玩。但現在是該休息的時間了。」這樣的拒絕,是同時承接情緒、也給出規範。
孩子的拒絕,也值得被看見
如果說父母要學會拒絕,那麼接受孩子的拒絕,其實也是重要的一環。
當孩子說「我不要抱抱」「我不要你幫忙」,父母常會覺得受傷,甚至回以不滿:「我辛辛苦苦還不是為了你?」但事實上,孩子正在透過拒絕來劃界線,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表達「我與你不同」。
當父母能尊重孩子的拒絕,不僅是對孩子自主性的肯定,也是在傳遞一個訊息:你有權說不,你的界線會被看見。這樣的安全感,正是未來面對同儕壓力或人際困境時最重要的力量。
日常裡的拒絕練習
那麼,父母該怎麼陪孩子練習拒絕呢?
- 遊樂場的玩具爭奪
孩子在沙坑裡玩玩具,另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搶。孩子說:「我不要給!」父母不用急著干涉,可以先蹲下來對孩子說:「你有權決定要不要分享,但我們也要用禮貌的方式告訴對方。」這時候,你示範一句:「不好意思,這是我現在在玩的,等一下再借你。」孩子就會學到,拒絕是可以溫柔、但堅定的。 - 家庭裡的界線
孩子說:「我不要現在吃飯,我想先玩。」父母可以先承接情緒,再表達界線:「我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是用餐時間。你可以選擇先吃完飯再玩,還是現在收起來,晚點再繼續。」雖然這兩個聽起來一樣,但差別在於「選擇感」跟「時間的安排」。
「你可以選擇先吃完飯再玩」 → 這是比較明確的指令,方向只有一個:要先完成吃飯,玩是之後的事。孩子會感覺:「我只能照著大人的順序做」。
「還是現在收起來,晚點再繼續」 → 這裡出現了「中斷」與「延續」的概念,讓孩子感覺東西不會被奪走,而是暫時放下。孩子會感覺:「我有選擇,我能決定什麼時候回來繼續玩」。
所以雖然最後的行動(先停下來吃飯)是一樣的,但語氣與框架差很多。第一種比較像是大人定規矩;第二種則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有自主權,沒那麼容易產生「被剝奪」的抗拒。這讓孩子感受到:拒絕被聽見,但界線依然存在。
- 父母身教的拒絕
有時候,父母自己要勇敢拒絕,才能讓孩子看見「拒絕是可以的」。例如,朋友臨時約你出門,但你其實很累。你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拒絕了朋友的邀約,因為我想好好休息。」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拒絕是一種自我保護,而不是失禮。
拒絕,不是傷害,而是保護
回到大人的世界,我們也常因為不敢拒絕而受傷。有人在職場總是默默加班,不敢推掉不合理的工作;有人在人際裡成為「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一次次犧牲自己的時間和感受。這些「討好」的背後,其實是內在的不安——我們害怕被遺棄,害怕被視為自私,害怕失去愛。
但事實上,拒絕並不是破壞關係,而是保護自己。當我們勇敢說「不」,不僅守住了自己的界線,也讓關係有機會建立在更真實的基礎上。而當父母能身體力行「拒絕不是錯」,孩子也會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愛不是無條件配合,而是彼此尊重。
拒絕,是最勇敢的練習
拒絕,不是冷酷無情,也不是推開別人,而是一種關於「如何愛自己、如何愛對方」的練習。
對孩子而言,父母適度的拒絕,讓他們學會接受界線、理解規則;父母願意接受孩子的拒絕,則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自己;而對大人而言,拒絕讓我們回到自己身上,避免無止境的付出與消耗。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說「不」,卻又想勉強自己時,請提醒自己:拒絕,不是結束,而是一種真誠的開始。它也是對關係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