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檢舉內容
「這樣的我,是怪物嗎?」

2021/11/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普通的小日記 #9
忽然有感而發。

兒時沒有什麼性別觀念,覺得男生就是男生、女生就是女生,不曉得世界上還有其他性別的認同與存在,後來才逐漸認識到 LGBTQIA+ 各個族群。然而,我卻是在很最近的最近,才確實意識到其中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以及這張傘下的性別酷兒(Genderqueer)──不只在維基百科、在時事評論、在社群媒體,而就近在身邊。
我的家人。我的「姊姊」。
那時與母親的手足一起生活,底下幾個孩子是玩同一個線上遊戲長大的。網路上、螢幕後,人人都都可以扮演心目中的那個自己。大隻女孩選精靈陣營,纖瘦男孩玩巨人角色,或許某種程度而言也算一種彌補與嘗試,至於,玩家與角色性別一致與否,那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因為所以,隊伍中、公會裏,我不再喊他哥哥;甚至,回到線下,那聲姊姊竟比哥來得順口,幸而大人們從來不奇怪,我便也不曾改口。後來彼此課業忙碌,升上高二時我們也正好搬家,與姊姊的聯絡便漸漸地少了,儘管如此,時至今日她也一直都是我的姊姊。
不為什麼,就是習慣了。意識這個動詞太過明確。也許,從小到大,我壓根沒發現她的「不同」,於我姊姊就是姊姊,她的認同就是我的認同。
*
最近免術換證的議題聲量不小,涉及層面之廣泛,正反雙方戰火幾乎燒遍各大社群網路。仇男,仇女,恐跨;權益剝奪,基本人權,政治哲學;理性的、不理性的,話題聲量卻滑稽地幾乎淹沒性少數的發言。論戰一輪輪看下來,老實說是有點累了,於是我選擇移開注意力,暫時不聞也不問。
直到那天中午,一則未讀訊息猝不及防扯回我逃避的目光。
最近我真的覺得快變成女孩子了。
是姊姊。我這才猛然驚覺──這個議題根本不在遙遠的網路彼端,這些年來我知道卻從來沒意識到的事實,真真正正就在身旁。
姊姊說了自己的近況:荷爾蒙藥物造成的改變,周遭人擔憂與探詢的目光。照片裏的她是真的不一樣了。
「這樣的我,是怪物嗎?常常被朋友說像女生,叫我去做檢查。」
我很想說些什麼,但一如既往地遭到大腦組織言語的速度背叛,瞬間湧出的情緒同時也讓我不知所措──訝異的、難過的、欣喜的、自責的、驕傲的,矛盾而復雜。
「我很喜歡現在的感覺。」她卻只用一句話便收攏了那些許許多多。
我好高興。只剩高興。好高興好高興。
除了身心或細微或巨大的轉變,姊姊也細數她的欣喜。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被我視為不便的、胸前的重量,在她那裏卻像不可多得的寶物;而我們同樣都抱怨了內衣不甚親民的售價。
「下次回來看我的變化呀!」
我說了好,螢幕這端的嘴角抑不住上揚。
後來我們也聊到性與性別、藥物與手術。我謹慎挑選字詞,深怕無意間造成傷害,相較起來姊姊倒是侃侃而談,那種自信實在耀眼。
「我就既是男生也是女生,」對話尾聲,姊姊如是說。「我就做我自己就好。我覺得現在吃藥的我很好優。」
真是。會讓妹妹我感動到哭喔。
又忽然有些感觸。2018 年婚姻平權公投以來,愈來愈多人意識到性別的多元化,無論肯定與否,至少不再視而不見,怎麼說也算是一種改變吧。
最後,私心補充這則討論。Transgender 的困境無法以換不換身體概括論之,其中還有更深入、值得探討的內在議題;同樣的,我也認為伴侶盟的倡議方式與修法方向著實過於粗暴且欠缺周全。多的話我還沒想好怎麼說,但千蟻和悠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先這樣吧。
阿姊開心,我就開心呀。
本文經當事人同意發布。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專業不專業家,寫一些有的沒的、奇奇怪怪的東西。除了趕著回家吸貓以外做什麼事都很慢,從來不敢保證固定更新頻率這回事。
隨筆、雜談、有的沒的小事,把那些不甘被遺忘在波波碌碌裏的大小事正經地、不正經地寫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如果要發表留言,請先登入註冊會員
所謂善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Netflix、吉卜力和《風之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是中國用語又怎樣,有差嗎?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面對生死,鬧劇、喜劇和悲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面對生死,我懦弱的雙重標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享受沈浸的閱讀體驗
徜徉在不受干擾的簡約介面,瀏覽數百萬篇原創內容。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