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黑洞」
親密家人間的「依附關係」表面上是「黏」,但不一定具對等性。我們擔心的沒有安全感,因為不知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安全感可能來自於童年的經歷,曾有受傷的心靈,如果在關係中有不安全感,容易在關係中形成黑洞。黑洞吸入了彼此的「愛與信任」,惶惶不可終日地活在別人的負面評價之中,因此容易想要抓住對方,取得慰藉。
想要得到別人的慰藉,用錯方法,強逼別人接受自我,過多的情緒依附在別人身人,不自覺的勒索了對方。人在抱怨時,其實只是希望一個傾心的對,不是尋求一個非常理性的建議,愈親密的人之間更有這種「模糊情緒界限」。
#「被評批的勇氣」
親密家人間、職場領域間的「依附關係」若運作的好,那是人生幸福的泉源,特別是父母對子女、尊長對後輩、長官對部屬,「依附關係」中應該善用「讚美與責備」。
人類大腦會自動辨識周遭環境產出正面(讚美)或負面(責備)的評判,有個「評判量尺」自動地運作中,這量尺是遠古祖先留給代代子孫生存反應法則,判斷中何者該親近,又何者該迴避的機制。
所以,一天中我們隨時都在做讚美與責備的價值判斷行為!舉例,早上出門趕不到預定的那班車,明明就招手了,公車卻不停下來,一直在責備那公車司機,做上了下一班車,那司機開車很穩,心頭一直在讚美那司機,到了公司後被上司誤會自己辦事不力,又在責備上司… 一天24小時都在或是讚美、或是責備之輪流中渡過。
專家說:「讚美」會產生「親密荷爾蒙」催產素及愉悅腦內啡。而「責備」會促進杏仁核感生原始恐懼反應。問題是在實務上,不管是家教小孩、工作指揮上、吵架情緒發洩下、大家很容易走捷徑,用最原始恐嚇方式達到被責備者做事很快速的特效但僅止於服從的表面短暫效果。但「責備」「關係黑洞」的裂痕擴張的後遺症又出現了,世俗如此,大家都在求快效,惡性循環下,既然不能阻止別人的言語責備,也只能自力自強。積極方式就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讓第三者平衡你的不平,或者找出更能反制方式;消極方式就是理解這是社會化必然的機制,喔!接受自己是評判的生物,可以一笑置之。
# 「走出孤獨」
阿德勒說「超越自卑,更重要的是走出孤獨」。當人學會與這世界心靈相通時,即便你獨來獨往,也一樣能活出自己的價值,精彩且自在,因為孤獨不是生命的本意,價值感才是。
「孤獨」是什麼定義呢?它是當事人「介不介意被別人發現孤身一人時,會不會難過?會不會感到自卑又羞恥呢?」如果常常被人責備形到內化慣性,如果常被責備到自己都覺得周遭朋友也都一致認同時,就會自卑又羞恥,會退縮躲藏,就進入孤獨的自我,那是黑暗的深淵。
前面提到親密家人間的「依附關係」說明人與人間需要連結,建立被「需要」的自我價值感上,如果闗係被切斷了,會陷入深深的孤獨與無力感。試圖「找人聊聊」建立被需要的價值,「找人聊聊」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在人際相處中,本我願意成為他人有貢獻之人,在貢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被人讚美。被人讚美就不會孤獨。
張曼娟在她的「天上有顆孤獨星」這本書提到「人,生而孤獨的。但在孤獨中渴望愛與被愛;在孤獨中追求夢想;在孤獨中期待理解;在孤獨中自我完成」。如果在人君最喧鬧時驀然掩至,像黑暗中靜靜覆蓋天地,我想這只是暫時,最終是不再孤獨,孤獨是被掌握中。這個想法,就是我們的共同理想。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魔鬼」,而且牠一定會出現。我們知道這事實,我們才能與魔鬼建立關係。潛意識裡,我們都認為別人是討厭鬼,有人說「他人即地獄」,彷彿世界多的是難相處之人,殊不知「自己才是地獄」。
令人討厭之人,從別人眼中反射自己的樣子,心裡不舒坦,懷疑自已!也許我們真該找人聊聊!談了之後,吐了苦水,宣洩了不可告人的祕密,就算沒有根治,至少在那當下放肆自我無拘侷下充滿了精氣神迷離和快樂。你我皆凡人,上一刻聽你傾訴的心理治療師,也找下一刻就掛號找另一個心理治療師聊聊。
往往愛之深責之深,「關係黑洞」愈大,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該明智者告訴你的方法錯了,明明是為了對方想卻患上了「焦慮依附」(對自己沒有安全感,一直要對方認同你);或者承受不了對方綿延的「黏」,而產生「迴避依附」PS:很怕他人探究自己的情緒,對談自己情緒很敏憾)。
嚴重的「關係黑洞」,沒有養成「被評批的勇氣」,容易產生「幽暗無盡頭的孤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看看,看看能不能幫助受傷的人「走出孤獨」。「走出孤獨」不就正示即便孑然一身亦精氣神飽滿自若,或者他身旁有若干知己伴已走人生。這不也正符合哈佛大學長達75年研究中證明快樂的關鍵是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意謂人不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