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4[談教養]你的事我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2109257721459&id=103269891605396



raw-image

▉一個小故

治療室中,我借了雙面膠給孩子黏作品

一不注意,孩子黏了桌子,黏了玩具,黏了地板

我看著孩子,他覺得有趣

他在試著看多少膠帶能把兩個積木黏在一起

很有實驗精神


我的覺察

雖然當下我腦中有更多的念頭是要怎麼把膠帶清掉

更多的情緒是惱怒而不是喜悅

但是礙於時間不足,當下沒有處理

只有對孩子指出我有看到他的「傑作」


我的作法

我留下了孩子部分的「成品」

在下次治療的時候讓孩子看看

孩子看了自己黏的積木之後說「地板上的不見了耶!」

顯然是記得自己做的事和我上次的提醒

.

然後我拿出了道具讓孩子試著自己清理

孩子很認真的想把雙面膠撕下,但想當然耳,成效很差

「老師也清很久,因為你黏了很多」

我看了看孩子,孩子看了看我

最後我拿出標籤清潔劑倒在擦手紙上

示範怎麼清潔

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只專注在這個新奇的清潔劑上

伸手想拿,想要嘗試


把注意力放在應該的地方

我暫停動作,讓空氣凝結

認真的跟孩子說「這個東西好用但是危險,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才能用」

「地板因為你玩雙面膠現在變得很髒,所以我們在一起清理」

帶著孩子,我們清了一小部分的殘局,獲得了一點乾淨的成果

讓這件事情到此為止


不闖禍就不是孩子了

我相信他以後還是會繼續做錯事

我相信我以後也還是要收拾這類的殘局

但是,在給孩子東西的時候我就有心理準備

可能會壞掉、可能會髒掉

我既然給了,這就是「我的事」,所以我承擔最後清理的工作

而孩子

既然想要探索,想要玩樂

也該有心理準備,要為自己的錯事負責、挨罵

既然玩了,闖禍了,這就是「你的事」,也要參與跟感受清理的麻煩


我的想法

我不覺得孩子要負起全責把殘局處理好

勉強孩子,或許他可以哭著做完

但是身為大人的自己,也要承擔自己沒有全面做好預防措施的責任

因此我認為告訴孩子這全都是「你的事」

並不是所謂教孩子負責的表現

而是以身教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事情由「你的事」與「我的事」所組成

讓孩子體會到打人的陪伴與負責

「你要把你的事做好,然後我會陪你」


孩子的未來

孩子闖禍的日子還很長

甚至不知道盡頭在哪裡

但為了不要讓孩子長成推卸責任的大人、依賴父母的媽寶

我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陪孩子區分「你的事」、「我的事」

讓孩子在心態上漸趨獨立與成熟

共勉之


#親子 #人格 #界線 #你的事 #我的事 #卸責 #承擔責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百善臨床心理師|自閉症|親職|日常療育的沙龍
22會員
69內容數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2022/01/04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Thumbnail
2022/01/04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652063833845/ 家長看我們上課用的玩具或者桌遊,會說看起來好像很好用,甚至說很想買。雖然這感覺可以成為玩具或者教具的業配,商機無限,但是其實重點一直都不在道具,而是用心跟理解。 . .
Thumbnail
2022/01/03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Thumbnail
2022/01/03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7054560560262/ 今天介紹個簡單的口訣——「三不五要」,如果能用到這些技巧,相信能讓親子互動更加圓融。 . . . . . . . . 「比較式」和同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做比較來傳達讚美。 .
Thumbnail
2021/12/29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Thumbnail
2021/12/29
https://www.facebook.com/103269891605396/posts/146468143952237/ 好的一面,你可以高興,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已經到了可以想到新的方法回應你,而不只是呆呆地回答的程度。可以想像後果,以此迴避懲罰,這是種很大的進步。 . . . . .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情境 家裡的玩具四散一地 各種零件就是兇器 被絆倒、踩到、找不到 亂丟的是你,抱怨的也是你 玩具是快樂來源也是亂源 所以怎麼處理好呢?要孩子自己收嗎? 🍎怎麼了 玩具有促進發展的目的,我們的遊戲治療也需要玩具。玩具是孩子可以放心操弄的物品,在設計上沒有真實世界的物品那般的危險,常常會使用低硬度
Thumbnail
🍎情境 家裡的玩具四散一地 各種零件就是兇器 被絆倒、踩到、找不到 亂丟的是你,抱怨的也是你 玩具是快樂來源也是亂源 所以怎麼處理好呢?要孩子自己收嗎? 🍎怎麼了 玩具有促進發展的目的,我們的遊戲治療也需要玩具。玩具是孩子可以放心操弄的物品,在設計上沒有真實世界的物品那般的危險,常常會使用低硬度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今天在家扶國強非營利幼兒園帶親子教養工作坊,有家長提問:「老師妳都說要鼓勵孩子,但是孩子做的事情就不對,要怎麼鼓勵?」 這位媽媽說,前幾天她帶孩子外出時,孩子直接取走友人C桌上的物品。雖然C不介意,但是媽媽總覺得,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媽媽:「所以我告訴孩子:『這是C的東西,你如果要拿,要先問
Thumbnail
今天在家扶國強非營利幼兒園帶親子教養工作坊,有家長提問:「老師妳都說要鼓勵孩子,但是孩子做的事情就不對,要怎麼鼓勵?」 這位媽媽說,前幾天她帶孩子外出時,孩子直接取走友人C桌上的物品。雖然C不介意,但是媽媽總覺得,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媽媽:「所以我告訴孩子:『這是C的東西,你如果要拿,要先問
Thumbnail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Thumbnail
當大人自己都處於混亂當中,自顧不暇,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關注到孩子的狀態跟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的言行舉止,無形中都反應出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否有壓力,是否想要被陪伴。
Thumbnail
也許有人會說,寫功課是孩子的事,家長幹嘛要盯功課,放牛吃草不就好了?不過,我很了解自己的個性做不到,育兒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當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方式。我能做的就是,在收放之間調整力道,把陪寫功課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讓陪寫功課變成是親子相處的歡樂時光。
Thumbnail
也許有人會說,寫功課是孩子的事,家長幹嘛要盯功課,放牛吃草不就好了?不過,我很了解自己的個性做不到,育兒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先了解自己。當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方式。我能做的就是,在收放之間調整力道,把陪寫功課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讓陪寫功課變成是親子相處的歡樂時光。
Thumbnail
如果我們因為「孩子無法關注自己在關注的事情」而有負面情緒(如:沮喪、憤怒、時間或金錢的壓迫感⋯⋯等等),那我們需要的是回過頭來先照顧自己,先關注自己的需求;因為這樣的反射性情緒,通常是來自於過去的經驗。 好好關注自己,我們就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陪伴孩子、看見孩子與生俱來的專注力!
Thumbnail
如果我們因為「孩子無法關注自己在關注的事情」而有負面情緒(如:沮喪、憤怒、時間或金錢的壓迫感⋯⋯等等),那我們需要的是回過頭來先照顧自己,先關注自己的需求;因為這樣的反射性情緒,通常是來自於過去的經驗。 好好關注自己,我們就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陪伴孩子、看見孩子與生俱來的專注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