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是一個執行長,他正在跟我抱怨,這一年來手下有多少的流動率。隨著他的訴說,我開始知道了這個20多人的組織,二十年來只有2個員工是留任的,其他的人總是在流動。沒有熱情、不够細心、使命感不足、只想安逸…….每一個離職的人在執行長的心裡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之後,有一次我剛好有機會跟他那2位資深同仁之一接觸,我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你真不容易,20年來一直堅守崗位,同事離職對你都沒造成什麽影響嗎?」這位資深年紀五十多歲的同仁微微的笑,用一種很樸實的語氣說:「因爲我能力不好,所以沒地方去,能留在這裏工作我已經很高興了。」,初始我以爲他是客氣,但是隨後在看過他寫的方案之後,我必須承認.....他說得是真的。
這很讓我訝異。如果執行長那麽在乎熱情、細心、使命感等等人員品質,怎麽會容許這樣一份錯誤、邏輯不連貫的方案就這麽呈現在我面前?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現象。
又過了一陣子,我到他們辦公室上課遇到執行長;他說正在招募新人,要我推薦一些人選。我决定跟他先瞭解一下整體狀况,才好决定怎麽推薦。他描述了組織的藍圖、希望的人具備什麽樣的特質跟能力;我看著他眉飛色舞;滿臉自信的描述,不禁將我的疑惑脫口而出:「執行長,我聽得出來你很看重能力,也是很在乎人才的主管,但是我上次看到XXX寫的方案,讓我有個疑惑……」,在聽完我的描述之後,我沒想到執行長的反應竟然是沒回應我,而是直接走到了那位員工旁邊,用全辦公室都聽得到的音量數落他了一頓(不是破口大駡的那種,但是也够讓人緊張了)。
我感覺到瞬間辦公室氣氛降到了冰點,也對於自己提出的問題竟然造成了這樣的狀况十分過意不去;執行長走回會議室,臉色仿佛沒事一樣繼續跟我討論招募新人的事。我心想如果這是執行長日常的管理風格,那大概可以理解爲什麽人員流動那麽快了,但是爲了不要誤判,我試探著問:「執行長,平常員工出錯的時候,你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嗎?」
「什麽方式?」
「就是像剛剛那樣,公開的在大家面前去告訴當事人。」我開始很注意自己的發言。
「對呀,有事就要說出來,我們團隊是很開放的,有什麽是都是大家直接這樣說,立即糾正立即調整,他們不會放在心上的。」執行長絲毫不以爲意。
大家真的不會放在心上嗎?開放的團隊會是如此的沉默噤聲嗎?我一路狐疑著。待談到一段落,我準備告辭,往門口走時正想去跟那位員工道歉一下,也關心他的心情。沒想到他看起來像沒事一樣,還跟身邊的同事有說有笑,倒是其他新進的幾位同事,臉色看起來悶悶的。
我跟他說不好意思,他回答我「不會,我就是笨、能力不好,所以執行長駡我,他駡過就好了。」依然是微微的笑,樸實的態度,但是這一次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聽起來你好像常常被駡但是也不覺得很不舒服啊?這胸襟真不簡單,那你每次被駡完之後有學到什麽嗎?」,
他沉思了下,仍然是微微的笑,樸實的回答:「其實我已經被駡了二十多年,我也不知道我有學到什麽,我只知道反正執行長駡完之後他就會來教我怎麽做,如果我不會做,他就會幫我做,所以我覺得在這裏工作還挺好的。」
看著眼前的笑容,我突然心理有很大的反思,充滿了沈重感:「原來看起來謙和樸實的他,其實是沒有什麽空間的啊!他對於被駡不以爲杵,對於自己該做的工作被老闆拿去做反而感到開心,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進步似乎是無感的。如果真的是這樣,是什麽樣的領導者,可以允許一個不進步的同事在團隊裏待那麽久呢?看起來這個組織人會流動的那麽頻繁,背後還有一些值得探究的狀態。」
又過了幾周,執行長又邀我去爲他的團隊建設討論規劃。然而我很清楚,如果最高領導人是沒有空間的,做再多的課程或是教練服務,組織不會變就是不會變,充其量只是消化了一些預算,當下産出了一些火花而已,所以我必須要先確認這個前提。
剛踏進辦公室,我就發現上次幾位才剛剛叫得出名字的新面孔不見了,取代的是又一些新面孔,才過了快一個月呀,我心裏産生了警醒。而且上次有機會跟幾個人聊了幾句,感覺上雖然年紀輕、經驗不足,但是熱忱很高昂,還滿符合之前執行長描述的具有熱情的工作者,執行長確實也挺滿意這幾個新來的夥伴,覺得是可造之才。他當時是說等這批人上了軌道熟悉業務之後,他就要找我來做團隊凝聚工作坊(team building)。
進會議室我開門見山的表達:我看到又換了一批新人。執行長也不客氣的馬上開始跟我吐起苦水,說起之前那幾位新人多麽難帶;又聽不懂又說不得,有問題也不問,搞得他天天加班收拾爛攤子,最後幾個人還約好了一起離職,把他氣炸了。
「所以我就想,趁這一批新的人來,趕緊來開個團隊凝聚課程,把大家留下來,讓他們知道在這裏工作是什麽樣的規矩,要能够接受一些挑戰………」,執行長滔滔不絕說著他的構想,重點無非是要大家能够接受:「這是一個開放的團隊,什麽事都可以攤開來直接說,說完就立即糾正立即調整。」這一套哲學。
我决定測試一下他有沒有空間,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您說到長期以來都在創造一個開放的團隊,也想要招募有激情、有能力有遠見的同仁,那我想問一下您對於留任最久的這兩位是怎麽看的呢?」,執行長揮揮手:「他們啊,堪用啦,算是能接受指點,人雖然不聰明,但是也不差,能做事。」
「我有一個觀察想請您聽聽看,有沒有可能是他們兩位,影響了團隊的流動率呢?」
「不會呀,跟他們倆有什麽關係?現在新的人都說不得,他們還能聽我說,這方面算起來還是模範啊,新的人應該要跟他們多學學。」執行長對這個問題感到十分不解。
「我明白了,你說到學習模範,這確實很重要。因爲我們如果要做團隊建設,其實領導人以身作則、願意進步是很重要的,您覺得您未來想要進步的有哪些部分呢?」
「我?我一直都很進步呀,你看我不斷在外面參與會議、吸收新知,爲得就是回來想教他們,那他們也得受教呀你說是不是,再來我工作中也念到了碩士,雖然那是好多前年的事,但是我邊工作邊讀書,這還不上進嗎?」
「瞭解了,您對自己的學習是一直很有要求的,那不知道您擔任了主管那麽多年,對於帶領團隊這件事情,你未來還想進步的地方有哪些呢?」
「帶領團隊呀,我不是拼了命在教他們嗎?現在年輕人不受教這是我最生氣的,我就想你能不能在團隊凝聚課程裡,告訴大家要接受教導,要能够聽進去我說得話,我這麽多年的經驗想傳授給他們,還不是希望有一天他們能獨當一面,可是他們要先能聽進去我說的話才行呀!」
「瞭解了,那您覺得團隊成員只有兩位比較接受您的教導,新的人來來去去都沒有辦法接受,跟您的溝通風格可能有什麽關係嗎?」
「我的溝通風格?我的溝通風格挺好的呀,我一直就是開放心胸,可以直接接受大家討論的,你看我不是都跟同事直接討論嗎?凡事立即糾正立即調整,效率就會高。」
嗯,我還記得上一次那全辦公室都聽到聲音的「直接討論」。
「那您記得同事最近一次來跟您直接討論是什麽事情嗎?或是您自己有因此糾正調整過的是什麽?」這大概就是真相最後定案的一個問題了。
「同事來跟我直接討論……………..,大部分都是我去找他們討論啦,因爲我動作快嘛,然後想得也多,經驗多一點,所以我比較效率快,都是這樣。」好像覺得我的問題反反復覆都會繞到他的身上,執行長開始顯得有點意興闌珊,我也因爲來來回回的問,明白了「他目前是還沒有(自我意識)空間的」這個狀態。
這個組織再一次的驗證了,團隊呈現的整體狀態與領導者的行爲表現之間,是互爲共犯的結構。
<本專欄所有案例故事均經過同意與改寫。如有雷同、因為人性大同>